這段期間,看了幾部港片,從「盲探」、「風暴」到「救火英雄」,很高與看到香港新生代的編導,又把娛樂效果很高的動作型態港片,給找了回來;甚至,更加精進,在大卡司演員到位的演出之外,劇本及特效尤其出色,影迷大可以自己喜歡的演員或題材,進戲院好好享受「新動作港片」的視覺震撼。
由於劉德華擔綱的「風暴」,和由謝霆鋒挑大樑的「救火英雄」,選在2014年開年月初和月底上片,兩部片子,很難不被拿來比較;對片商及拍攝團隊而言,所幸,兩部片子各有千秋,整體感不分軒輊,雖不完美,但瑕不掩瑜。
論技術,「救火英雄」的特效及爆破,似乎比「風暴」弱了點,場面調度也稍不及「風暴」,但論劇本的細膩和嚴謹度,那麼「救火英雄」就更勝一籌,主要演員內心戲的刻畫,以及角色劇情重要的轉折,「救火英雄」的表現,都比「風暴」要出色。
動作片,「英雄」,是必需的存在,但「英雄」在這兩部片子裡頭,不盡然是人們心目中「完美的英雄」,有時候,他跟一般人無異,也有懦弱、犯錯的時候,或許,設定這樣一個「英雄」角色,讓觀眾產生同理心,也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吧!
關於「風暴」的劇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已介紹過。這裡要著墨的,是「救火英雄」,這部以「打火兄弟」為主軸的故事,坦白說,很煽情、很狗血、也很英雄;只是,因一個念頭,英雄會犯錯—抗命身陷險地,英雄會懦弱—出事不敢擔責任,英雄會玩命—救人得付出代價…,因此,當一個有缺陷的「英雄」,一路和自己、夥伴、及主管高層,和一層又一層的「惡魔」搏鬥時,煽情變得有淒美感(我超喜歡謝霆鋒點煙引塵爆那一段戲),狗血變得有合理性,不然,怎麼會有最後自我救贖的英雄現身?
演員的表現,在「救火英雄」這部片子裡,主角謝霆鋒的陰鬰、余文樂的爽朗,對比到位,但二片「綠葉」任達華和胡軍的演出,更讓人激賞;香港和中國演員的精湛演技,再次讓人想起台灣電影,特別是偶像級演員的積弱不振。
劇本表現的深度,其實是「救火英雄」最精采的一環。一句「消防員,不是救火,是救人」,說得透徹。在火場裡,最致命的不是大火,是濃煙,而這濃煙,經常蒙蔽人心,特別要命;另在火場外,高層的政治決定,經常也是最差勁、錯誤的決定,往往讓事態更加一發不可收拾,第一線的打火兄弟是聽命?是抗命?結果又是彼此糾結不清…。片中一段弟兄間的衝突爭吵、救援、及意外致命的橋段,看得讓人背脊發涼,因為,即使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第三者的認知,竟也不見得是完整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