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藉捷運慘案獵殺太陽花學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藉捷運慘案獵殺太陽花學運

2014-05-25 09:49
當台灣的大學生在校園為受害人祝福、祈禱時,我們的政治人物和媒體卻還沉浸在血腥與抹黑中。圖:中央社
當台灣的大學生在校園為受害人祝福、祈禱時,我們的政治人物和媒體卻還沉浸在血腥與抹黑中。圖:中央社

在傳統媒體鋪天蓋地、日夜轟炸,及網路媒體摧枯拉朽、四處點火的訊息攻勢下,捷運瘋狂殺人案的驚悚畫面,已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恐懼、猜疑、不安,充塞各個角落,人心惶惶,有人嚇到不敢搭捷運。於此同時,政壇卻吹起一陣妖風,邪惡地將捷運命案和太陽花學運聯結在一起,宛如毒蛇暗夜吐信,欲藉妖言惑眾,製造社會矛盾,以此抹黑青年形象,獵殺新生的改革力量。

北捷慘劇發生後,電視報紙等媒體,無不卯足全力,調度可用的資源,冀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拼湊事件的始末。但受制於傳統作業模式及截稿壓力,只能以掌握到的片斷訊息,搭配民眾用手機拍下的第一手畫面,反覆播放嫌犯的凶殘惡行,及被害人痛苦哀號、垂死掙扎的血腥畫面,給社會帶來不可承受的震撼。鑒於媒體過度渲染造成人心焦慮不安,又唯恐因此誘發可怕的模仿效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迅即出面,呼籲媒體報導應避免誇張、煽情、刺激,不過度重複單一訊息、引述不實傳聞、使用情緒性字眼,同時避免將犯罪者「英雄化」。

對照傳統媒體的羶色腥取向,網路媒介的表現則是泛濫成災、毫無節制。光是「鄭捷粉絲團」就有好幾個,如「鄭捷刀劍神域粉絲團」、「偉人鄭捷」等,冷血無知地將嫌犯當偶像。另一個極端是反鄭捷的粉絲專頁,像是「鄭捷處死刑粉絲團」吸引十幾萬人按讚。還有「鄭捷必死廢死聯盟退散粉絲團」、「鄭捷去死粉絲團」等等。也有人在臉書放話「我也很想在高雄捷運來一下」,立刻遭檢方依恐嚇公眾罪起訴。在在顯示,司法機關對北捷慘案的連鎖效應,高度戒慎恐懼。

立委蔡正元臉書開頭就批:「大學生暴徒!」

相形之下,政客利用他人的不幸,從事對自己有利的政治操作,任意扣別人帽子,隨便亂貼別人標籤,把不同意見者一律打成暴徒,已構成誤導民眾視聽,加深社會對立,更是對受害者的最大褻瀆。政客的冷血擴大社會傷痕,加深人際仇恨,所造成的危害甚至超過北捷慘案。如,前立委邱毅於事發當晚即在臉書貼文表示,「這是台灣第一件捷運殺人案,我在學運發生之初,就擔心社會縱容將造成反社會情緒蔓延,此時個性偏激的年輕人更會有暴力犯罪傾向。」立委蔡正元的臉書開頭就批:「大學生暴徒!」接著敘述北捷殺人案件,株連意圖甚明,卻未見政黨高層出面制止。

羅織罪名!中時專欄指北捷案是受學運刺激

中國時報的專欄更誇張,除引述事發當晚的電視新聞,指鄭捷早在念板橋高中時,即曾手持棍棒參加反馬抗爭行動,作者據此判斷,兇嫌不僅具有反社會心理,也出自反政府的一種延續模仿效應。作者進一步指控,上個月鄭捷臉書貼出「我會有一番大作為」,以及字裡行間連續出現20個「砍」字,時機點和「綠營學生違法占領國會」事件遙相呼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觀察,作者認為鄭捷提前發動北捷屠殺案,不僅受到林飛帆、陳為廷等學運份子的「刺激」,同時也反映他個人「不滿那批大學生的最終退卻,因為要幹就幹大的,向來是犯罪者的共同心理。」通篇專欄僅憑零碎資訊,即展開毫無根據、邏輯不通的推理與羅織,根本是欲加之罪。

政客藉北捷慘案遂行政治抹黑,行徑惡質,至今只見網路零星抗議,未見有人出面反駁。不負責任的抹黑栽贓,將導致和解通道關閉,助長政客口無遮欄隨意咬人的惡習,對優質民主文化的養成,構成沉重的打擊。北捷隨機砍人事件引起社會恐慌,馬總統特別召開記者會,呼籲國人保持冷靜、保持友愛、彼此扶持、守望相助,一起把台灣正向力量喚回來。如果這番話是馬的由衷之言,那就請他先約束好藍營政客和挺馬藍媒,請他們閉上尊嘴,不要在悲劇的傷口上撒鹽。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