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要開放90%的中國農產品進口,根本置農民於不顧。」「台灣糧食的自給率只剩下30%,若開放進口,農民不敵競爭而棄耕,未來中國運用政治力不再出口農產品到台灣,農委會怎麼辦?」
全球最快的農藥殘留萃取技術出現在台灣,該新技術可縮短農藥的檢驗時間,替民眾把關食安。倒入含有特殊吸附劑的套件,即可跳過離心與震盪等步驟,直接快速萃取出能送質譜儀檢驗的樣品,整個過程只需要1分鐘,就能檢測出300至400種的農藥。可見台灣的農產業技術並不差!國人應對自供的農產品有信心,政府應想如何完善行銷台灣的農產品至全球。
近年民眾興起食品安全意識,希望吃的水果農藥殘留能夠更低,謝其忠說,用大量繁殖的草蛉來防治蚜蟲的效果,比使用農藥效果更好,「能夠讓草莓農場朝向減少用農藥與安全用藥的方向發展,同樣價格的農藥及草蛉,我更希望用草蛉。」
大量進口中國的農產品並非能妥善解決台灣農業長期的問題,這是全球性的問題!糧食本來就分配不均,農民務實、敬業的耕作,換來的卻是政府這般決策,良心的農民心血白費。很多農民遵循古法製作很多優良的農產品,不以利益為優先考量,而是以食的安心。反觀農委會應該考量農民的農產品如何外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