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經四十四年不在聯合國,又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邦交,也許因為這樣而降低了國際社會如何看待台灣的重視,或忽略了因此而產生的一些自我矛盾的現象。
例如,在台灣內部好像很多人可以接受台灣的國名是「中華民國」也習以為常。雖然各家民調的結果都顯示,近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自認為是台灣人,因此應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中國」的國民才對,但是卻鮮少去質疑所拿的「中華民國護照」封面第一行的大字就有中國「China」字眼。自認台灣是有別於中國的國家卻在它對外的正式國號等都是由「China」在代表。
雖說台灣參與一些國際體育比賽的名稱,必須沿用國際奧委會規範的「Chinese Taipei」,但Chinese Taipei的意思明明就是中國台北,國際奧委會也沒資格規定台灣的媒體在報導上一定要用「中華隊」或「Chinese Taipei」。但筆者觀察,長期以來在有關台灣參與國際體育的比賽時,不少媒體到今天還在用「中華隊」、「中華台北」及「Chinese Taipei」來告訴台灣的閱聽大眾。
有媒體報導,台灣人拿中華民國護照無法進入聯合國對外開放的機構參觀且被嗆說拿中國護照來,當然令人氣憤,外交部更不應讓聯合國將台灣與中國混為一談。但聯合國早在1971年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案就已經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國則是事實。
台灣人一年除到「大陸地區」外,至少有五百萬人次以上持著印有「China」「國名」的護照在世界各地旅遊。護照封面雖印有「Taiwan」,但不知不覺間卻還要幫「China」做個免費宣傳,甚至還有可能被誤為是「中國」轄下的「台灣地區」。
筆者認為,台灣若在可見的未來難以更改國號,又要兼顧那些對中華民國情有獨鍾的人,或許可考慮暫時將護照內外頁Republic of China的英文「國名」及「國籍」都改成「Chung Hwa Min Kuo」(中華民國的直接音譯),一方面讓台灣一年五百多萬人次在世界各地的這一股大力量來提昇「Taiwan」的國際能見度,一方面國際人士也能直接貼近的讀出「中華民國」,更可避免台灣人在其他國家出示護照時,第一印象被誤認為是拿「China」中國護照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