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愛台灣與愛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愛台灣與愛國

2014-02-15 09:42
美國甘迺迪總統就職時呼籲:「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做什麼,要問我能為國家做什麼」(畫面取材自網路))
美國甘迺迪總統就職時呼籲:「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做什麼,要問我能為國家做什麼」(畫面取材自網路))

近來「愛台灣」之聲充耳,但「愛國」一句似已成為絕響,難道後者已成禁忌?

為什麼「愛台灣」?遊客喜愛其美景、美食和濃厚人情,居民享受其民主自由人權和生活方便,中國則大國迷信根深蒂固,台灣非「愛」不可。其實這種「愛」,重點在於賞味和享受。「愛國」則較複雜深刻,牽連到歷史、認同命運等等,重點在於忠誠、奉獻、犧牲等,即所謂My country, right or wrong(不論好壞,總是我的祖國)。德義日發動二戰,無惡不作,舉世痛憤,戰後後悔道歉,但此一歷史不影響其國民的「愛國」,現在旅客也多「愛德國」。我們羨慕那些國家領導人在緊急關頭,不隱蔽事實,講出令人感動的名言。英國二戰時,首相邱吉爾於德國進攻眉危時,高呼:「我只能獻出(offer)淚和血」「我們要在空中、在海上、在海岸、在市街、在森林奮戰到底,絕不屈服」。美國甘迺迪總統就職時呼籲:「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做什麼,要問我能為國家做什麼」,日本首相安倍在建國紀念日熱烈呼籲發揮「愛國」精神。我們也看到「愛國」的集體表現而感動,如十九世紀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被法蘭克福條約科以苛刻的賠償,全民認為奇大國辱,一致勤儉節約,把賠償金提前付清;冰島人口三十萬,國家瀕於破產時,決心回歸漁村時期的素樸精神,刻苦耐勞,不久經濟復興。

台灣實際上已陷入空前的存亡危機,為政者卻將此事實隱蔽,報喜不報憂,不敢面對現實,坦白告訴人民,要求各階層既得利益者,為國家的生存和繁榮必須接受徹底的改革,做必要的付出和奉獻,例如:國庫空虛、國債龐大,未來政府無法避免加稅,加重中產階級和富人的負擔;募兵已無可能,為避免國防弱化,必須恢復徵兵制,加重青年的責任;公教人員的福利必須改革,他們也必須接受損失;為維護民主自由人權,必須勇敢地拒絕中國的勒索;堅持台灣主權獨立,不怕中國和美國的反應。

上述以及其他重要改革,非訴諸強烈的「愛國」心,絕對無法做到。我們需要的領導者是敢明確說出我們的國家在哪裡?是何種國家?並坦白說明我們處於何種困境,敢率直要求國民做何種奉獻和犧牲的,而不是在選舉時說什麼「我當選,股票會漲到二萬點」一類人物。否則台灣前途是暗淡無望的。一個社會的成員,若怯於挺身為維護其基本權益和核心價值而奮鬥犧牲,這個社會是不值得存在的。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