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梵谷傳人陳錦芳~台灣是一隻自由鳥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梵谷傳人陳錦芳~台灣是一隻自由鳥

 2014-01-19 22:54
梵谷傳人~旅法畫家陳錦芳
簡介:

台南歸仁出身的陳錦芳,擁有巴黎大學法國文學碩士及現代美術史博士學位,1969在巴黎發表〈五次元世界文化觀〉,備受矚目,其繪畫表現被歸類為「新意象派」,有「梵谷的傳人」及「台灣的羅曼羅蘭」之稱。

【重刊前記】

此文原載於《台灣春秋》雜誌第16期「春秋隨筆」欄(1990年2月號),追記1988年秋天,旅法畫家陳錦芳與高雄文藝界人士聚會的部分談話內容。當時筆者在《民眾日報》編輯部服務。

陳錦芳最近在台北內湖「昇恆昌」所屬免稅商店的文化廣場開畫展,意外被捲入國民黨黨內政爭的一段小插曲,亦即交通部長葉匡時接受所謂的「豪華宴」之際,一夥人就近到展場觀賞陳錦芳畫作而浮上新聞檯面。

在畫壇,台南歸仁出身的陳錦芳,擁有巴黎大學法國文學碩士及現代美術史博士學位,1969在巴黎發表〈五次元世界文化觀〉,備受矚目,其繪畫表現被歸類為「新意象派」,有「梵谷的傳人」及「台灣的羅曼羅蘭」之稱。(2014/01/19)

【台灣是一隻自由鳥1990.2】

其實,台灣一點也不像番薯,不管從任何角度看。

奇怪的是,自荷蘭人引進番薯以來,台灣的形狀,就一直被看作番薯,且形成島民自認像番薯的宿命觀。所謂「番薯毋驚落土爛,只望枝葉代代湠。」這可能是咱祖先吃多了番薯,產生幻覺的緣故吧!

甫從紐約回來開畫展的博士畫家陳錦芳,看我們滿臉狐疑,於是攤開白紙,很快畫好台灣圖。

「照我看來,台灣像隻鳥,而且是可以自由飛翔的鳥。不信,好,待我畫上北回歸線就更像了。」

他接著問我們,應該看過停在電線上的鳥吧。

北回歸線就像五線譜般的電線。大家都知道,鳥的腳是長在腹部之下,北回歸線恰好穿過台灣的腹部──嘉義地區。台灣這隻鳥,即竚足在北回歸線上。最南端的鵝鑾鼻,即是鳥的尾巴;最北端的台北縣、基隆市和宜蘭北面沿岸,則為鳥的頭冠;至於嘴部,尖尖的,正在宜蘭東面突出的洋寮鼻。

畫家指著台灣圖,開始引申台灣人應具備命運共同體的認識。

鳥,停在北回歸線上,嘴朝向東方的太平洋,背對台灣海峽以及彼岸的中國大陸。依據這種自然形勢,台灣如欲展翅飛翔,所謂「鴻(宏)圖大展」宜往太平洋發展,東方的天地遼闊,無所阻礙。如逆向西方圖謀,則須背負龐然大物「中國大陸」的重重陰影,尤其中國人的圖騰象徵是「龍」,而中國龍的造型,在地球生態史上根本不存在,無可驗證。中國人數千年來崇拜如此虛幻的神話動物,竟覺與有榮焉,難怪形成說的一回事,做的另一回事,這種自我欺罔的民族性格,充分表現在官場應對上和民間習俗上,流傳到今天的台灣,仍普遍存在。

畫家舉例說,就比如台灣官方對統獨問題,四十年來,限制人民「只能做,不能說」,連民進黨龍頭老大黃信介也持如是觀,夫復何言。無論朝野,大家就在欽定的框框裏爭吵不休。縱使中華民國憲法訂有保障言論自由的條文,可是,執政當局套上臨時條款,把屬於言論的層次都繃得緊緊的,久而久之,扭曲變形了,卻要我們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豈不好笑。

提到民間方面,最令人受不了的,是現在仍流行的客套詞令。像請客時,做主人的,準備了豐富的菜餚,卻一再向客人假意說什麼粗菜薄酒,沒什麼好招待的。事實上,吃過後,主人可要省吃儉用,心疼好一陣子呢!

眼見台灣已被不合時宜的中國文化蠶食得失卻先民冒險衝闖的本性,畫家不禁嘆了一口氣。如果台灣人再不知長進,不久的將來,下一代都變成靈魂空洞的無知鳥,即使會飛,也不知到底該往哪個方向飛才好呢。真到那一種可悲復可憐的田地,必然會出現《一九八四》裏的大阿哥魔鳥,主導眾鳥生死於其股掌。

這是一九八八年秋天畫家與高雄文友宵夜時的一段說詞。去年冬天,台灣的在野黨終於打了一場較有進展的勝仗,統獨問題在官方與彼岸中共的嚇阻下,代表民進黨新國家聯線的候選人,毅然將之高舉向選民訴求,結果共獲得一百多萬張選票支持而當選,這是否預示著台灣已具備自由鳥展翅欲飛的姿勢,或許尚有待觀察。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