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北美客協推動「讀書救台灣」(2) --重讀吳濁流的《無花果》有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北美客協推動「讀書救台灣」(2) --重讀吳濁流的《無花果》有感

2014-10-14 10:06

前言:讀書救台灣

最近因看到黃昌國及柯文哲兩教授,都強調學生「要多讀書救台灣」。對此感觸良深,由衷地敬佩他們,而寫了一文〈我們來多讀書吧!〉。後來因「北美客協」,舉辦「讀吳濁流書寫報告」的有獎徵文比賽。又寫一文〈北美客協推動「讀書救台灣」--吳濁流及三本書〉,稱讚北美客協鼓勵學生多閱讀,尤其吳濁流的三本書:《無花果》、《台灣連翹》、《亞細亞孤兒》。

   最近收到北美客協會長的通知,要大家共同來審查。收到的徵文中,三本書都有人閱讀寫報告。雖以前讀過此三書,有些多次,甚至還寫過一些感言。不過有些已較久遠,要審查而忘了三本書的內容,於心有愧及失責之感,趁此再讀。這幾天重讀後更有感觸,子曰:「溫故而知新」,的確有道理,先來討論重讀《無花果》的感觸。

《無花果》的出版

此書是吳濁流第二本長篇,有人歸為小說,書中寫不少我故鄉新埔的人物及歷史,知道提到的人名有真也有些虛構。不過其內容是事實的歷史記載,我認為還是是自傳。書封面有「台灣七十年的回顧」,吳老自己也說將近70歲了,趕緊提筆寫自傳。雖完稿於1967,其實只寫從出生到戰後初期(1947年)的經歷而已,在1968年時分三期連載於《臺灣文藝》雜誌上。

因前兩期寫日本的殖民沒被禁,最後一期寫到二二八事變,據說警總以《臺灣文藝》沒幾個人看,又已結束而被放了一馬。這次再看,從下面提到張良澤的解析文知道,雖然台灣人那時對《臺灣文藝》不重視,日本人反有人注意到,全文翻譯為日語,在當時唯一研究中國問題的雜誌《中國》分5回,不到一年後的1969年4-8月連載登刊。

1970年要以單行本出版時,才被警總列為禁書查扣,就因為寫二二八事變。吳老因為書被禁而成為台灣人的英雄。1980年代我在美國看到,書由台灣文庫出版社發行,是我台灣意識的啟蒙書。因此自動參加了出版此書的台灣文庫出版社成為股東,更從此經常探討台灣歷史文化,發現台灣的歷史文化的確豐富、美妙及吸引人,在世界上非常有獨特性,所以我非常感謝吳老的這本書。台灣於1988年才能公開發行,之前都是「地下」流通。

《無花果》解析

這次找較新版的《無花果》(首圖),書前有張良澤的〈《無花果》解析〉,我相信沒人比張教授對《無花果》更瞭解。張教授從鍾肇政介紹,入門受吳濁流的指教及栽培15年。手上就有張良澤編輯的吳濁流全集,這次重讀,自己認為很有收穫,最先來討論《無花果》,再說一次這本書是我有台灣意識的啟蒙書。

這解析有25頁之多,張良澤列出每章的摘要及分析,相當詳盡。解析的主題討論吳濁流的「台灣人意識」。書後林衡哲也有24頁的〈三讀《無花果》〉,寫不少此書吳濁流的生涯的種種,尤其在文學上的意義及地位,對吳老的經驗討論不少。

除了書中上述兩文外,若上網去查,對《無花果》以及吳老其他著作,包括一些碩博士論文,各方面的討論詳當多,我無法詳讀,更無能分析而多加討論。本文主題是〈北美客協推動「讀書救台灣」〉,我重讀《無花果》及省思後,只想討論上述各文較沒人提到的議題,如吳老書中一再提到的「性格怯懦;不願妥協」,偶而出現的「客家結」,以及我此系列提到如何從再讀《無花果》領悟「讀書救台灣」。

性格怯懦又堅忍反抗

他自己書中一再地說他「性格怯懦」,譬如他說就是毫無理由地被人打,也沒有抵抗的勇氣,他歸因於祖父的影響。他雖說自己怯懦,但經常不甘順服,不願妥協而採取反抗及抗議行動,幾次被貶到偏遠地區或「蕃界」。最後更因看不慣督學對女教員的不莊重,出語諷刺,促使督學惱怒出手敲打台灣人教員的頭,他倍感屈辱要求督學道歉,未達目的因而辭職以示抗議。

不只是日據時代,書中也提到在《台灣新生報》編譯部工作,外省人獨享差別待遇。吳濁流被推為代表,直接向社長反映,因而日後被辭退。他書中一再地說性格怯懦隱忍來自祖父,祖父私淑陶淵明,還有一向的中庸處世法。這是客家台灣人或該是所有台灣人的通性?他還說「感於義憤而為人打抱不平固然無可厚非,不以適當的策略,沒有深思熟慮就付諸行動,所以招致失敗,這也是我性格的缺點之一。」

他自己說有怯懦/隱忍性格,他更有不甘順服及不願妥協的一面。這才是吳濁流的精神,顯然他自己很謙虛,好像只說自己的缺點。從他師範學校畢業後,無論日據時代或戰後,到他逝世的約五十年,台灣很難找到所謂的「文人」比他更有骨氣、更有肩膀來對抗不公不義。他書中提到「無花果」默默地開不明顯的花,但仍會結果,有人說是表示他的隱忍性格,但「台灣連翹(客家話的黃藤枝)」則是有堅強不屈的代表性植物。他用《無花果》、《台灣連翹》為書名,並不是沒有原因。以後再讀《台灣連翹》後再來討論。

圖1. 吳濁流在新埔的故居
描述 : http://www.sp.gov.tw/files/980720-1231%E5%90%B3%E6%BF%81%E6%B5%81%E6%95%85%E5%B1%85.JPG

《無花果》的客家結

在《太平洋時報》1988年1月25日我寫過一文〈無花果的「客家結」〉這次重讀,再看1988年

的「客家結」舊文。基本上「客家結」在《無花果》中並不明顯,因為不是很重要。我想不必再重複討論,請看拙文在部落格的轉載。

上節討論吳濁流,雖「性格怯懦」,但經常不願妥協,這次重讀注意到,他在書中也說,客家人「不輕易與人妥協,又十分自大」,他一再地說他的性格受祖父影響極大,這兩項有相對的性格,是客家台灣人的「通性」?

其實台灣人所受到的差別待遇並無「福老」與「客家」之分,同樣是被欺壓下的「台灣人」了。他去中國,朋友告訴他隱密台灣人的身份,必須假裝來自中國的梅縣。若誠實地說出他是台灣人時,會被中國人看為「日本人的間諜」,是這次閱讀後,更多一層的感慨。在《亞細亞孤兒》書中,因為是小說,對此有更多發揮性的描述,下章會再討論。

上述張良澤的解析文,我這次注意到,那文最後的「後記」第一段,他說他受邀參加「臺灣客家聯誼會」,被問台灣的抗日是否中國抗日的一環,他說他的回答跟吳濁流的「義民精神」一樣,我比較喜歡用「義民『爺』精神」。幾十年前台灣人意識較強列者,喜歡嘲笑揶喻客家人的義民,認為是滿清的走狗,實乃不義之民的論調。順便一提,北美的台灣人社團掛上「臺灣XXX聯誼會」的,有一種「意識形態」的標記,,30年後(張良澤1982年參加該會)仍類似,以後另文再來討論。

雖非新發現,再度寫出吳濁流的書中的強調,義民爺是為了村莊而戰死的英雄們的神靈。馴良勤勞的鄉下人會合力反抗日軍,不是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所謂的「漢人魂」或「中國抗日的一環」,而是義民爺式的保衛自己村莊的精神。吳老說「台灣人是台灣人所開拓的,並沒有借用清朝的力量。…不堪清朝統治,逃亡而來的人也有。…台灣人並沒有把清朝當做祖國看待。」義民的「義」乃忠義於自己的村莊。義民爺精神,是不分「福老」與「客家」。

多讀書救台灣

再回到本系列的主題「讀書救台灣」,這次重讀《無花果》最大的收穫是發現書中的確寫到有關「讀書救台灣」的題材。《無花果》第四章談到他在新埔公學校的分教場時,分教場主任生病,到新竹住院相當久而病逝。他負起主任的職責,很熱心工作,忙到有時天太黑,只好到那主任宿舍過夜。主任的書架上,很多理論、哲學書籍。吳濁流就「欣然拿來貪婪地閱讀起來」,暑假時還把主任的書帶回家看。

後來主任死了,聽說有人來要把東西打包送回主任的家鄉,吳濁流拿書去還時,來人還送他更多書。以後更貪婪地讀,連新埔街上迎花燈遊行的盛會都沒去看,以後還因此經常買書來閱讀。不久有機會讀到《臺灣青年》《改造》等雜誌。可是在分教場地區附近,只有他一人是中等教育以上畢業生,乏人互相討論,只能靠讀書求進步而已。

就因為多讀書,如他自己所說「血液蠢蠢欲動」,但沒人可相談而思想孤立。後來應徵教育論文募集,內容顯然因多讀書而「議論過極」上了「黑名單」,顯然「多讀書」是造成教職生涯各種「不幸」的禍因。受警察監視而不知,在同學會發言談民主自由等,以後逃不了被貶到偏遠地區。假如沒有多讀書的話,大概不會有上述那類事發生。

他在書中提到「幸」或「不幸」?對台灣而言,這就是我所要強調的「讀書救台灣」的最好範例,是台灣之「幸」。他若不去多讀書,乖乖地當日本政府的模範教員的話,他的升遷可能較得意,現在就不會有這些吳濁流寫的好書傳世,以文學來記錄台灣的歷史,尤其二二八事變就少掉最重要的文獻,他還有其他貢獻尤其對台灣文學,他是承先啟後的台柱。他的多讀書改變了台灣不少,更重要「讀書救台灣」。

另外因為吳濁流多讀書,視野廣闊,辭教職的因此有中國行的經驗,使他對二二八事變,能較深入透徹地瞭解。寫下一系列文學作品,可說以文學為歷史見證,寫出歷史真相。對官員的奸詐、邪惡、腐化,以及「半山」的種種惡行,表達台灣人的怨恨。這更是吳濁流多讀書對台灣的大貢獻。

結語

北美客協希望台灣人多讀吳濁流的書,台灣人不管是客家或非客家,戰前或戰後,請多多研讀吳先生之著作,一定可幫大家揚棄那狹窄的「客家情結」,大福老主義及大中國沙文主義,對「台灣人」及「台灣意識」更有層認識。的確多研讀吳濁流書可救台灣。

順便一提,這三本吳濁流的書,我認為若先讀《無花果》,較容易瞭解其他兩本書。下章討論《亞細亞的孤兒》時,會再提出來討論。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