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爺」這號人物,鐵定不是台灣人,因為台灣人沒有人會自稱「爺們」。台灣人質樸,不敢自大稱「爺」。如果氣不過對方,例如聽不慣「管爺」的「趾高氣揚」,頂多會說「恁爸」以自稱,表示「恁爸」實在太生氣了。
台灣人被殖民太久了,酸甜苦辣,受盡煎熬數百年了,好不容易蒼天有眼,靠著前輩的犧牲奮鬥得以翻身當人,有機會跟「管爺」這號人物平起平坐了。所以台灣人更自謙,對人更是謹言慎行,絕對不會有那個「趾高氣揚」的沒落王孫貴族勁。因為台灣人知道,騎在別人身上,被騎的人絕對不舒服,同樣是人,人人平等,沒有必要自視那麼高。
雖然聽不慣「管爺」的「爺們、爺們」的刺耳聲,台灣人終究剛翻身,還是得小心求證,「沒落王公」還是王公,冤枉人可不行。要知道原本二等公民、三等公民的台灣人,在蔣家大軍的「照顧」之下,幾十年來的唯唯諾諾,謹言慎行都會送去唱起「綠島小夜曲」,稍稍爭點顏色就敢論是非,不就「找死」。所以,那敢冤枉「爺們」。
好,那就先查察「爺們」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再來小心伺候「爺們」。
《辭海》的註釋:1、古時稱父親叫爺。2、稱祖父叫爺爺。3、對人的尊稱;例如老爺。4、對神明的敬稱;例如:財神爺。5、對人的尊稱;大爺、少爺。從《辭海》的註釋看來,「爺」有三種解釋,一是古時候對父親的尊稱;二是對人的尊稱;三是對神的敬稱。
第一種的「爺」是古時的稱謂,「爺爺」則是自古至今對祖父的稱謂,是「爺」的「爺」。雖然都是沿襲古時的尊稱,現代人對父親少有叫「爺」了,但對父親叫「爺」,叫祖父「爺爺」也沒錯,因為是自家長輩。
不過,從對尊長的稱謂來看「管爺」自稱「爺們」的字面解釋,不就是「父親們」的意思嗎?對別人自稱是「父親們」,一語遍稱眾生爹,很不客氣喔,這像話嗎?
「管爺」的「爺們」,也有可能沿用中國北方人對「人」的一般性用法。只是,既然是「爺們」,自然是相對性「娘們」的用詞,這就有封建的階級性。這樣自視的「爺們」稱謂,在現代社會好嗎?「管爺」是不是要多思索呢?「爺們」要是當上台大校長,台大師生豈非都成了徒子徒孫?傅斯年地下有知,非把「爺們」抓到傅鐘前罰跪懺悔不可。
何況「管爺」身處台灣社會,除非「管爺」自認是中國人,台灣人或可理解身為中國人,無法擺脫的封建階級傳統,自稱「爺們」剛好而已。對於相對性的「娘們」,雖然不敢有歧視性的揣測,但封建時代的階級稱呼,難免有若干男尊女卑的「分別性」。這樣的思想好或不好,台灣人就不想置喙了。
再說,第二種對人的尊稱叫「爺」,已經有上下之分,在現今社會這樣的叫法根本不恰當,何況自稱「爺們」,這種高高在上的心態,(爺的相對辭就是『小廝」)實在不怎麼好玩。
「爺們」雖然是中國部分地區人的一般用語,但是自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以後,對自家的家長被尊稱「老太爺」有之,膽敢自稱「爺們」的還有嗎?是中國人又吃撐了端起架子了嗎?這個「自稱」,好像只有「緬懷」裡才能自爽的偷笑。
說不定中國經濟起飛,又有大國的狂妄,心裡開始「爺來」「爺去」的。中國人是不是又是「爺」了,其實和台灣人沒有干係,因為台灣人知道只有中國人才有「爺」的傳統,而且只限定部分地區和特等階級的人才有的稱呼,也不是全中國都「爺來」、「爺去」。所以,在台灣「爺」的自我稱呼好像不太適合,更別說「爺們」這樣高人一等的口氣了。
曾為詩人的「管爺」就是不一樣,「爺」字當頭,在台大校長遴選風波中受到質疑,竟能義正詞嚴曰:「仇恨輕易地跨過最高的障礙,敏捷的撲攫追捕我們。」厲害,果然有「爺們」的自得和氣派,知識人,把諾貝爾桂冠詩人辛絲波卡詩作《仇恨》:「百年來我們的仇恨,迄今效率十足,勇健依昔,輕盈飛跨了最高障礙。迅速撲捕、追獵我們」傳神引用。只是,舉發學術倫理嫌疑的是仇恨,這就讓人想不通,難道只有「讚許管爺」才是「英明神武」、「溫文儒雅」、「一派和平」、「慈眉善目」嗎?
「知識」是很嚇人的「力量」,「管爺」才情洋溢,不屑理會檢舉。態度看似高傲,但那是有「知識」的自信,應該不可以和「傲慢」相比對。可是,了解真相是民主國家平民百姓的基本權利,以「管爺」學識之淵博,應該好好教導「求知若渴」的平民百姓,以釋群疑,不是嗎?
況且,事情的原委是「管爺」自家的事,最清楚了。只要清楚說幾分鐘就雨過天晴,但是「管爺」就是不屑告訴「仇恨」,真是不解。被稱為「仇恨」的懷疑者,看到了「冰山一角」,只是想了解更多,不願意讓「鐵達尼」慘劇再次發生而已,竟然被歸類「仇恨」。
也罷,這方面「管爺」的知識高,由其他人去請益吧,這邊就只討論民主台灣的台灣大學,是不是聘請個「爺」字輩來教化好呢?
台灣大學是民主台灣最高學府,當年傅斯年校長敢於說:「不論通過誰的條子或門路,後台有多硬,凡不合學術水準,濫芋充數的教授,全部逐出校門。」壯哉斯言,當年傅斯年校長寫過《自由與平等》,以「管爺」的高人一等,學術成就的被質疑,以及校長遴選過程的諸多問題,現今的台大有關單位的作為,傅斯年校長雖已百年,難道就不為他所著《自由與平等》的理想傷心難過嗎?
再說,台大在台灣,台灣人質樸敦厚,謙虛自持,再是狂妄,也沒有人敢自稱是「爺」,何況是「爺們」這樣的自外於台灣平民百姓的自稱。在台灣曾是握有絕對生殺權力的兩蔣,也不曾自稱「爺們」的狂妄驕縱,那管中閔算那棵蔥呢?
校長是「爺們」,或許現今中國的學校校長,都還沒有人敢這麼自爽,膽敢自稱「爺們」去跟工農兵劃清界線呢!
不過,在台灣即將有「爺們」的校長,還真新鮮。往後的台大「爺們」來去校園,還真令人耳目一新。從今以後,台大男老師是否可改稱「爺」,自稱「爺們」呢?真不曉得。如果這樣演變,還是有點問題,因為女老師、女教授怎麼辦呢,總不能自稱「娘們」,這可不像話,不可能。可是,上有所好,又將如何?
只是,台灣人真的不習慣「爺們」的自稱,太有距離感了,不適合講究平等的公民社會。
台灣人在應對上是會這樣說:「歹勢,我是某某某……您是……。」
「歹勢」開頭,就是華語「不好意思」的意思,而不是「爺們」開頭,這才是台灣人。所以,還是「歹勢」或「不好意思」四個字比較適合台灣。至於「爺們」,現在的中國也不是很適合,但總比在台灣稱「爺們」好多了。那麼,台灣大學有「台灣」兩字,台灣大學校長稱「爺們」,看來也不合風水。想來想去,最好的方法,還是請「管爺」另謀高就。最好還是去中國,順便還可以「振興中華文化」,點撥中國人,珍惜「爺們」這樣的中華道統。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