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金融時報》為文指出,中國大陸正積極計畫增加遠洋漁業捕撈數量,將從2016年的200萬公噸增至2020年的230萬公噸。目前中國大陸已擁有世界最大的遠洋漁船船隊數量達2,500艘,所進行捕魚作業規模最大,超越排名在後10個國家的總合。為了捕魚,中國大陸的漁民,曾與多個遙遠國家的海警發生過衝突,包括:阿根廷、厄瓜多、塞內加爾、獅子山共和國和幾內亞比索等,每年造成西非經濟損失達20億美元,預估未來這樣的衝突將更為頻繁,中國大陸與其他沿海國家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張。綠色和平組織也呼籲,中國的遠洋漁業急需剎車,以免變成一個損害中國國際形象的問題。
中國大陸視遠洋漁業,為戰略性產業,在政府大力輔導與補貼下,中國遠洋漁船隊無論在人員、裝備、捕撈技術等,均有長足進展,作業海域涉及42個國家(地區)的管轄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以及南極海域,更有計畫培育一批現代化遠洋漁業龍頭企業。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走出去」等戰略,這些年全力發展遠洋漁業,並給予遠洋漁船巨額補貼(2014年補貼金額超過26億人民幣),目前在許多重要捕魚海域。不僅可以見到中國漁船的蹤跡,甚至在當地設置水產加工廠,協助海產外銷及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
中國大陸正穩步走向海洋強國,可預期中國大陸官方對拓展遠洋漁業的腳步,不但不會緩下來,還會舉國家之力全力布局,新一波海洋(包括魚類)資源爭奪戰已然展開,尤其以海洋為舞台的中美對峙,將逐漸加強。面對這樣的國際發展,台灣無法置身事外,應妥為因應。
專家估計全球魚類資源,有將近1/3已出現過度捕撈狀況,為了遏制全球魚類資源量的繼續惡化,保護現有資源,實施責任制漁業,加強有實際效果的漁業監管,已經在全球形成一股潮流,對於合法漁業捕撈配額的分配數量,將會有所調整。目前國際對於魚類捕撈配額的分配方式,多數主張依照歷年來,各國在當地捕撈數量,作為重新分配的基準,再考慮是否遵守國際漁業管理規範,是否從事非法捕魚活動等等。
這樣的分配方式固然對台灣相對有利,但是台灣政府長期對遠洋漁船管理鬆散,以及中國大陸的強力競逐,都將為台灣未來的魚類配額,造成負面影響。此外,還有外籍漁工管理不當,漁船用油過度補貼、非法捕魚、公海捕魚面積限縮、漁船數量過多……等等,均透露出台灣遠洋漁業問題重重,遭歐盟舉黃牌警告,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政府別見樹不見林,致錯失應變時機!
世界財富及權力中心正向海洋國家蓄積,台灣躬逢其盛,應掌握契機創造新的局面。遺憾的是這些年無論藍綠誰執政,漁業都被視為農業的附庸,且只有口號未見具體行動,也不曾培育漁業政策暨管理領導人才,政治凌駕專業,所任用的盡是聽命行事的行政官僚,以及派系中人,守成已顯不足,遑論開創新局。特別是由副署長升任的新漁業署署長,在接受專訪時所講的內容,顯露出專業能力與格局的嚴重不足,讓人為台灣漁業的未來感到茫然與悲觀。
中國大陸漁業,則獲得國家領導人重視,如旭日東升;反觀台灣漁業,則因久未見領導者的關愛眼神,遠洋船主只能各顯神通,在缺乏國家的加持下,正逐步走入夕陽產業。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國際漁業資源與市場的競逐,正在起決定性轉變,而台灣官員卻渾然未覺,還在自我感覺良好。
當前台灣漁業面臨的迫切危機,並非來自中國大陸而是起於蕭牆之內,蔡政府關心的還是年底的選舉,漁民與船東想改變,唯有透過選票自救!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