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國際版》(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10月26日報導指出,馬來西亞一位吉隆坡藥師薩伊德阿茲米(Syed Azmi Alhabshi),召集愛狗人士與一些反狗人士,齊聚一堂,針對狗狗議題,展開一場熱烈對話。薩伊德認為自己在從事一項公共服務運動,不過,在這個穆斯林(Muslim)傳統信仰認為犬科動物不潔的國度,該事件,意外地把這位藥師推向馬來西亞文化大戰的發動者。
藥師薩伊德原本只想推動一場對狗狗觀感的社會對話;之後,隨著數百人用「我要摸狗」為主題,上傳到臉書,照片上還出現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跟狗擁抱畫面,終於在這個穆斯林信仰居眾的馬來西亞社會,引發軒然大波。該藥師並收到超過3千封,言詞激切的仇視電話訊息,還有十多個人揚言要傷害他的身體,當地警方還特地要他這期間暫時停止外出。
該藥師受訪時指出,一位國內的穆斯林信仰領導者,引述可蘭經內容,說狗不乾淨,還公開譴責該藥師的行為,令人髮指。報導也指出,就在2週前,一些信仰領袖們還直指11月間西方的萬聖節(俗稱鬼節),是個對伊斯蘭教的陰謀攻訐,還說啤酒節派對(Oktoberfest)活動,公然助長通姦。
傳統的馬來西亞穆斯林信仰一度曾相當強固,不過,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發展,伴隨馬國是個多元族群與文化社會,穆斯林信仰力道,出現退潮局面。僅管,傳統馬來人一致信仰伊斯蘭教;不過馬國境內,仍有為數頗眾的少數族群,如華人、印度人;基督信仰、印度教、佛教及錫克教,亦皆始終存在。
狗狗正反觀感議題所帶來的文化矛盾,與馬來西亞數十年來,懸而未決的文化爭戰交織為一體,例如該不該吃豬肉,能否飲酒,以及女性穆斯林女性,是否只能穿著傳統服裝等等。傳統的伊斯蘭教沙斐儀(Shafie school)律法學派,認為狗狗不潔,所以要先對犬科動物施行儀式清洗,才可以被人觸摸;不過,許多國家的穆斯林信仰者,並不認為摸狗的行為應被禁止。
馬來西亞官方的伊斯蘭教發展部,致力於宗教政治化,亦希望維護「信仰純粹性」;然而,馬國的中道人士,卻認為拿狗狗來作文章,未免小題大作。前馬來西亞總理之女,一位自由派領導人馬利娜(Marina Mahathir),於上週發表一篇專欄文章質疑指出,難道我們的力氣要花費在仇視上面?仇視的對待態方法,難道可以讓穆斯林信仰者,變好變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