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療典範的微聲盼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療典範的微聲盼望

 醫師 2014-11-12 16:04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十一月十二日是台灣的「醫師節」,台灣醫師節的來由是孫中山先生的生日,惟孫中山先生行醫時間短暫,一生也未曾在台灣行醫。醫學系入學面試,常會問學生「心目中的醫療典範」,制式教育的標準回答不出「孫中山」或是「史懷哲」。然而,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許許多多的醫療典範,用愛心與熱血澆灌這片土地。

第三屆醫療奉獻獎,頒給來自美國的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Roland P. Brown)醫師。高齡九十歲的他近日從美國返台,分享四十年奉獻偏鄉醫療的一生信心旅程,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離開台灣」。

薄柔纜醫師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完成一般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後,西元一九五三年即來到台灣,行醫四十年,都奉獻給花蓮的基層與偏鄉醫療。從只有六人的門諾山地巡迴醫療隊,到創建至今已有上千位員工,超過五百床的花蓮門諾醫院。走過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匱乏的艱辛年代,薄柔纜醫師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地為後山醫療打拚。

當窮困的病人付不出錢時,薄柔纜醫師自掏腰包,並提供「一元看診」服務;當患者需要輸血時,他義不容辭地挽起袖子將一身熱血捐給病人。當時的年代,花蓮還是窮鄉僻壤,他設置了「牛奶站」,讓一萬多名花蓮學童上學都能喝到牛奶,補充營養。

薄柔纜醫師曾經為了遍尋醫師到後山行醫而不可得,有感而發地說:「台灣的許多醫生,『去美國很近,來花蓮很遠』。」他的感嘆,一語道盡了許多學醫的台灣人,寧可遠渡重洋到美國,也不願到花蓮服務的情況。也因為這句話,感動也震撼了現任門諾機構總執行長黃勝雄醫師,他領悟到:「物質上的東西我都有,但生命真正的意義不在物質。」於是黃勝雄醫師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美國優渥的收入,回到生命的母地,投身偏遠地區的服務工作。

一位外國人,奉獻給台灣偏鄉醫療四十年,一生的黃金歲月都給了台灣。薄柔纜醫師卻認為他只是責無旁貸的為主服務。行醫四十年的絕大多數時間,他騎摩托車代步,擔任門諾醫院院長期間沒有支領醫院的薪水,每個月只拿宣道會發給他的兩、三萬元生活費,直到西元一九九四年兩袖清風地退休返美,而返回美國的原因竟然是「年紀老邁,不願意成為台灣人的負擔。」

近日薄柔纜醫師發表新書《微聲盼望》,書中記錄他一生在花蓮奉獻的故事,高齡已經九十歲的他,盼望台灣的醫護人員和醫學生能更重視偏鄉的醫療。薄柔纜醫師跨越國界與種族的藩籬,憑著堅定的信仰,無微不至地照料每位病患,為台灣東部醫療無私奉獻了一生!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鼓勵年輕醫師及後輩將所學帶到偏鄉的角落,是最佳的台灣醫療典範!這種對台灣的愛和疼惜,值得大家尊敬,並把薄柔纜醫師為台灣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