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受到健保扭曲醫療體系,造成醫師耗費大量精力,卻不是在處理病人的問題,而是在解決健保帶來的間接雜務,醫院在健保省錢壓力下壓低成本,惡果由第一線承擔,更促成醫病關係加速惡化。於是許多醫師開始大嘆不如歸去,逐漸有醫師失去濟世救人的理想,或乾脆離開醫界。
美國醫師在美國影視作品中,也是令人稱羨的工作,但是,美國醫界其實也有許多與台灣類似的問題,調查顯示美國醫師對職涯與生活的滿意度,逐年下降,對工作失去熱情的比率逐年上升,2014年就已經有超過半數美國醫師,對工作失去熱情,這與美國醫療體系中,與病人無關的行政性作業佔工作時間比例逐年上升,呈現正相關。
受到醫療保險的要求,以及在可能的醫療糾紛中自我保護的必要,醫師花在輸入、記錄、申報、核可、請款醫療行為的紙面作業的時間,比實際的醫療行為還多,醫師是受訓來濟世救人,不是來寫廢紙報告,這種工作環境,當然會讓人心灰意冷。
心灰意冷的醫師繼續留在醫療體系,造成許多問題,失去熱情的醫師,更容易犯下醫療錯誤,工作也更無效率,往往以負最少責任為優先,例如只要能轉診就轉診,造成總體醫療資源浪費,也造成整個醫療體系所有人的工作量,與行政作業量更增加,形成惡性循環,而心灰意冷的醫師,很快就會選擇乾脆離開,著名的梅約醫院調查美國7,000名醫師發現,至少有1/50決定在2年內離開醫界。
這加重了美國的醫師短缺危機,美國醫師與其他行業一樣,都面臨嬰兒潮世代大退休潮,在接下來10年內,美國將有1/4醫師退休,但在此同時,美國老年人口,卻因為嬰兒潮世代變老而大增,預期2040年時美國老年人口將倍增,所需要的醫療照護人力,也當然會大增,需求增加,醫師卻減少,這是相當不妙的狀況,而且美國醫師的新血流入速度,也正在下降。2017年,美國有史以來,首次發生醫學生報考人數下降,少了1.4萬人。在此情況下,預期美國到2030年醫師將短缺10萬人。
美國各級政府與醫療教育機構,也試著想從制度面來緩和問題,國會通過《減少駐院醫師短缺法》,增加駐院醫師職缺,降低醫學系需讀的年限,以更快產生醫學系畢業生,讓駐院醫師更早開始進入次專科等等,但是這些措施,都有後遺症且緩不濟急。最直接的辦法,還是應該要改善第一線醫師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可以專注在醫療上,能更有效率的幫助更多病人,對工作有成就感而保持熱情,因此也不會離職。
美國醫療體系的專業分工程度,已經遠遠勝過台灣,如今則正嘗試更進一步的專業分工,更普遍的引進專門醫療紀錄人員,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醫師助理,分別分擔醫療專業程度不同的工作,醫師專注在診斷與治療計畫上,如此一來,雖然乍看來雇用了更多人力,但是只要分工協調妥當(而非管理錯誤反而人多手雜),不僅整體醫療團隊運作更有效率,醫療效果更佳,病人的滿意度也大為提升,美國積極往這個正確的方向邁進,未來專科護理師與醫師助理,將大增30%。
電子病歷紀錄,原本應該是協助醫療體系更有效率的辦法,但是目前卻成為怨聲載道的來源,因為紀錄格式,不是為了照護病人而設計,而是為了保險公司的計價與給付,弄得天怒人怨,結果不僅沒幫助,還創造更多不必要的醫療浪費,連保險公司也受害。若是徹底改革電子紀錄的方式,以有效照護病人為中心,而非以計價給付為中心,甚至可自動化整合很多醫療通聯工作,而非讓醫護人員,靠一個個打電話聯繫,將會大幅改善醫療工作環境。
美國面臨醫師短缺危機,正在積極全面檢討,未來勢必將快速改善所有醫療領域的沉痾,相對的,台灣是否也應該急起直追,立即學習,甚至應該走在比美國更前面?否則,美國薪資較佳,若工作環境改善得遠比台灣好,短缺的10萬名醫師,又願意從海外挖角,台灣全部的年輕醫師不過1.5萬人,全部填進去也是不夠塞牙縫,到時,徒有健保每個月收取民脂民膏,卻到哪找醫師看病?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