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網路時代的有機媒體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網路時代的有機媒體

《民報》邁向新旅程系列四

2022-02-06 10:00
日本殖民地政府對台灣人的社團和媒體時常加以打壓限制,但是這些台灣知識份子面對強權,還是挺直背脊,爲正義、為公理持續奮鬥下去。這是值得驕傲的台灣媒體的精神傳統。圖/擷自維基百科、總統府、中央書局臉書,民報合成
日本殖民地政府對台灣人的社團和媒體時常加以打壓限制,但是這些台灣知識份子面對強權,還是挺直背脊,爲正義、為公理持續奮鬥下去。這是值得驕傲的台灣媒體的精神傳統。圖/擷自維基百科、總統府、中央書局臉書,民報合成

幾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台灣子民,在福爾摩莎這塊土地上,滴下無數汗水,開闢出這片豐饒的田園,養活了千千萬萬的台灣人。不分貴賤貧富,台灣這個海角樂園,就算在戰亂的年代裡,從來也不曾餓死過一個人。每想到這裡,心中總是覺得能夠生在台灣實在很幸運。雖然殘酷的歷史也沒有饒過我們,但是四季如春、風調雨順的氣候,養成台灣人『憨郎憨福』的天性。有時碰到『呆丸郎』這種沒計沒較的『孬氣』和『呆氣』,真是沒好氣,拿他沒辦法。或許是種族歧視和文明衝突,日本人在剛接管台灣時,常常罵台灣人『清國奴』,其實很不公道。他們不懂得欣賞台灣人的好!

清治時期,台灣人受到儒家傳統社會的影響,加上上述天然環境影響養成的天性,民風堪稱淳厚,使台灣人像極了『台灣牛』。台灣牛耐勞耐操,吃草就能養得肥肥壯壯的,生性又溫馴服從,真的是最好的奴才。但是台灣人隨隨便便、馬馬虎虎的習性,讓日本人受不了,常常氣得哇哇叫。所以那時台灣人諷刺日本人叫起來像狗。儘管如此,台灣人得到教訓,也學到日本人的守法,和實事求是的現代化精神。但是一方土,養一方人,台灣人還是難脫『奴性』和『呆氣』。不過,一些懷有『台灣人』意識的知識份子,受到日本教育和現代法治觀念的影響,開始知道合法爭取思想和言論自由。就這樣開啟了1920年《台灣青年》創刊,1923年還有《台灣民報》在東京創刊、1927年遷台,歷經許多波折,直到1944才停刊。他們關心台灣福祉、互通訊息、凝聚意見和力量,向日本人爭取應該有的自由、平等和尊嚴。對日本統治當局來說,這是能夠扮演和殖民地人民溝通的合法平台,是現代化國家具有的進步性存在。雖然日本殖民地政府對台灣人的社團和媒體時常加以打壓限制,但是這些台灣知識份子面對強權,還是挺直背脊,爲正義、為公理持續奮鬥下去。這是值得驕傲的台灣媒體的精神傳統。

可惜的是,戰後國民黨外來政權,劫收台灣。對思想和言論自由的打壓和控制比日本人還要嚴酷。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和白色恐怖統治,台灣的媒體包括電台、電視,清一色是國民黨的洗腦工具。台灣人沒有辦報的自由。甚至連辦個雜誌都受到新聞局和警總的管制。這一段血淋淋的歷史是國民黨統治的恥辱。但是台灣人爭自由、爭民主、爭平等的意志,百折不撓。隨著半真半假的民主和選舉,黨外雜誌遊走法律邊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加上《自立晚報》的創刊,讓台灣人嚐到自由的滋味。直到後來報禁解除,台灣人才有了辦報的自由。但是在興頭上辦出眾多報紙,最後都以關門大吉收場。只剩一個財力雄厚的《自由時報》,算是具有台灣意識和立場的報紙。但是2019年民進黨總統初選期間,民進黨當權派以不公平的手段排除賴清德,強推蔡英文;加上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明顯變質。聽說一些批評蔡英文的評論文章,都被拒絕刊登。這是台灣媒體精神的倒退。但是《民報》不怕得罪當道,勇於批判,守住了《台灣民報》的傳統精神。

我們之所以要回顧這段媒體的辛酸史,是為了要讓大家知道《民報》的精神傳承和存在價值。2014陳永興、李遠哲、吳念真倡議,由一些具有理想的熱心人士捐款八千萬開辦的《民報》,由陳永興醫師擔任社長、前中央通訊社社長劉志聰擔任總編輯。陳永興社長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從小就極富愛心,同情弱勢。他天生的正義感又使他勇於挺身而出對抗不公不義。因為這樣高尚的人格感召,《民報》在他的領導下,讓沒有財團支持的情形下,維持一個不被收買、勇於批判的獨立『報格』。聚集在《民報》的作家,甚至投書評論的讀者,都能公道論政。陳永興社長和劉志聰總編,從未加以干涉或主導。我見證了一個辦報者最高的境界。如果拿有機耕作來比喻,這是一個不使用『肥料』和『農藥』的有機媒體。網路時代,網媒平台多元化,加上政客多詐,製造假新聞和假聲量,令人眼花撩亂、真假難辨,有如雜草叢生。幸好有曾任中央通訊社社長六年的劉志聰總編輯掌舵把關,維持一個有機耕作的田園。好的一面是網路閱讀越來越發達,雖然沒有紙本的報紙,《民報》或許能越來越被年輕世代所閱讀。我們也看到不少海外台僑讀者,還有很多中國海外自由人士所辦的互聯網轉貼《民報》的政論。《民報》甚至還有一個來自德國的《歐洲之聲》的專文欄。相信這對中國的民主,會產生一些催化作用。至少也可以讓海外中國人了解台灣和台灣人的想法。

或許嗅到網路時代的風潮,陳永興社長興起交棒給年輕世代的念頭。我們感到非常不捨。在這個群魔亂舞、妖氛未退的關鍵時刻,希望他能繼續領導《民報》,用他的人格感召,讓《民報》的報格和精神能夠踏實傳承下去。並號召這一世代年輕人,一起為台灣努力。除了堅守台灣的國家利益和自由民主法治,嚴格監督政府和政治人物之外,我認為推動現代化的思想啟蒙是最重要的建國工程。因為陳腐的文化舊習,尤其是宮廟和迷信的假文化,常常被黑道和中共利用。唯有推動思想現代化,才能斬斷中國不良文化的紐帶,讓台灣人成為心靈獨立自由的新台灣人,讓《民報》不但扮演人民的喉舌,甚至成為人民自己發聲的肥皂箱。

敬祝《民報》成長茁壯!敬祝台灣國民心靈自由、新年快樂!


由陳永興、李遠哲、吳念真倡議,由一些具有理想的熱心人士捐款成立的民報於2014.4.15正式創刊。圖/民報資料照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