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228紀念碑與27部隊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228紀念碑與27部隊的故事

 2017-01-09 09:00
紀念台灣人在二二八事件的反抗歷史,「二七部隊紀念碑」在台中揭碑。圖/台中市新聞局
紀念台灣人在二二八事件的反抗歷史,「二七部隊紀念碑」在台中揭碑。圖/台中市新聞局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中華民國正處訓政時期,當時的政府稱為「國民政府」。1931年國民政府制訂《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實行「一黨訓政」、「一黨領政」、「一黨領軍」,軍隊由中國國民黨指揮,政權與治權完全屬於中國國民黨,為黨政軍合一的體制。當時的軍隊稱為「國民政府軍」。

因國民政府接管官員貪污腐敗,問題嚴重,軍隊紀律敗壞,偷拐搶騙、開槍傷人,與民眾衝突不絕。政府濫印鈔票導致嚴重通貨膨脹。陳儀本人大權獨攬、顢頇剛愎。政府藉由統制經濟的實施,透過專賣局與貿易局壟斷台灣的經濟命脈,限制民間經濟活動、扼殺民間工商企業界的商機,造成台灣人民失業問題嚴重。

政府掏空台灣的各種民生物資,並運往中國支應國共內戰,導致台灣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台灣開始出現少見的饑荒。台北市民普遍依靠山芋維生,此時連山芋的供給也呈現不繼之勢。各地出現搶米浪潮,治安敗壞、盜賊橫行、民不聊生、路有餓莩。掌握資源者又對台灣人民進行種種歧視與打壓,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一年多來累積了龐大的民怨能量,各地反抗之聲頻傳。

射向人民的那一聲槍響

1947年2月27日晚間台北市發生緝菸血案,隔日2月28日駐守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的衛兵無預警開槍掃射抗議群眾,局勢至此急遽惡化。下午3時,政府發布戒嚴令,並出動武裝軍警開槍掃射台北市街頭民眾。群眾佔領新公園內的台灣廣播電台(即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現址),並透過電台向全台灣廣播說明2月27日晚間發生的緝菸血案,以及當天長官公署廣場的流血事件,並控訴一年多來的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橫行與軍警的暴行,呼籲全台灣民眾驅逐各地貪官污吏以圖生存。隔日起由台北市開始的反抗政府事件蔓延台灣全島,全台各地民眾紛起抗暴。

二七部隊,又稱台灣民主聯軍,乃台灣台中地區於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由謝雪紅、鍾逸人、蔡鐵城等多人所共同領導的反抗國民政府的武裝民兵(或稱民軍、人民軍)組織。二七部隊是二二八事件當時,規模最大、維持最久的反抗勢力組織,同時也是當時全台灣民眾口耳相傳關注的焦點。「二七部隊」的名稱取自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2月27日傍晚發生在台北市的一起緝菸血案。

二七部隊基本隊伍

二七部隊的基本隊伍,包含黃信卿的埔里隊、何集淮與蔡伯勳的中商隊(台中商業學校學生隊)、呂煥章的中師隊(台中師範學校學生隊)、黃金島的警備隊(獨立治安隊)、李炳崑的建國工藝學校學生隊,以及包含霧社地區泰雅族原住民青年陳明忠的突襲隊等等。

3月6日下午,二七部隊的埔里隊成功逮捕以蔡志昌為首的軍統特務份子40多名,並將之拘禁於台中監獄。3月7日,二七部隊正式成軍,並駐紮於台中「干城營區」、進駐干城營房,同時修理戰車、高射砲、機關砲、迫擊砲,並整修機場。3月8日,二七部隊馳援嘉義的戰鬥。二二八事件期間,二七部隊除攻佔台中各政府機關之外,亦武裝支援嘉義、南投民眾反抗國軍的戰鬥。

3月12日,二七部隊得知國軍二十一師已進逼台中,當時已全盤控制台中市警、政、軍機關的二七部隊,考量自身實力,並為避免與國軍於台中市區戰鬥而波及市民,毅然決定於3月12日下午3時起撤出台中,並將部隊,以及武器、彈藥、糧食、車輛等物資暫時集結於埔里國民學校。台中至埔里間因而卡車來往不絕,沿途民眾紛紛向民軍戰士致意。

從台中到埔里

3月13日上午,台灣民主聯軍(即二七部隊)派出宣傳隊,分乘兩輛卡車到埔里鎮內各地進行宣傳;宣傳部長蔡鐵城於車上演講,說明該部隊遷入埔里的任務,並號召埔里鎮民同心協力抵抗國軍21師。

3月13日中午,台灣民主聯軍(二七部隊)本部進駐埔里武德殿(現埔里鎮公所位置)。3月13日下午3時許,國民政府軍21師先遣部隊開抵台中,並侵占民間店鋪與住宅以為營舍。3月14日,21師146旅436團之一部(兵力800人)進駐草屯,並繼續前進至水里龜子頭地方,企圖向埔里推進,二七部隊分隊於下午5時獲悉後在中途截擊,迫使國民政府軍退回草屯。

3月15日,另一路國民政府軍部隊(兵力一個營)由二水經集集前進至水裡坑(今南投縣水里鄉),並佔領日月潭與門牌潭兩發電廠。又一路部隊(兵力一個連)試圖經由魚池地方包圍埔里。國民政府軍分路夾擊二七部隊,並縮小包圍圈,此時埔里對外通道均為國軍封鎖。

當時身為台中農學院學生的突襲隊隊長陳明忠於晚上10時率部夜襲,兵分三路,包圍魚池警察所,16日凌晨二時,與21師146旅436團第2營第4連在日月潭附近發生激戰,國軍頗有傷亡,潰退水裡坑。

烏牛欄之役

3月16日,增援國民政府軍進攻埔里,警備隊指揮官黃金島率領30餘名學生軍駐守烏牛欄吊橋西南邊600公尺處的南、北兩側小山巒迎戰,乘地利之便,由上午11時激戰至黃昏,戰場上槍聲與爆炸聲持續不斷,21師146旅436團第2營傷亡逾200人,此役重創國民政府軍,史稱「烏牛欄之役」。

不久後因當地原住民不支持游擊作戰,民軍孤立無援,無法與他處隊伍聯繫,而兩軍兵力火力差距過大,民軍腹背受敵,加上彈藥用罄,3月16日晚間遂行解散,結束了中部地區的武力抗爭。

南投縣於2004年4月在埔里愛蘭橋畔設立「圓而不圓」二二八紀念碑文如下:

1945年8月終戰,台灣欣喜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殷盼國府仁政,詎料接收台政的行政長官陳儀,歧視台民、不恤民情、剛愎自用、官紀敗壞,加以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官民關係如鼎沸,大有變起旦夕之勢。至1947年2月27日,台北因查緝私菸,打傷女販,誤殺路人,當局處置失當,民變因起,迅即燎原台島,本縣各地紛起響應。

縣境最激烈之戰役,為3月16日由台中青年學生組織之二七部隊與國軍21師在埔里烏牛欄(愛蘭)的會戰,學生軍奮勇迎戰,但兩路受敵,彈盡援絕,奮戰竟日終於當晚11時許埋藏武器後散逸,事稱「烏牛欄之役」,亦是二二八事件最後一役,旋台灣戒嚴近半世紀,清鄉鎮壓牽連無辜,人權受嚴重箝制。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歷程之共同記憶,本府結合歷史與藝術,設置「圓而不圓」紀念碑,象徵全民心靈寄望之和平,與互相依存的族群融合。祈這塊土地上之子民,體諒當年環境特殊,引為殷鑑,放眼未來,用愛與寬恕,療撫傷痕,追求公義,尊重人權,守護民主台灣永遠和平。天佑南投!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6期(1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