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茶葉蛋與一粒米爭議的故事紀實
2012年,台北的天空下,上演了一場名為「一顆茶葉蛋與一粒米的鬥爭」大戲。戲劇的主題是台灣該不該調高最低工資(在台灣的法定名稱刻意叫做「基本工資」),戲劇的主要演員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以及當時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等人。戲劇的結局是:最低工資月薪不予調高,勞工陣線挫敗,管中閔大勝,而王如玄下台。
故事發展過程,可依據於2012年10月23日網路上「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所發表的一篇名稱為〈基本工資不僅是勞動條件的議題更是社會議題〉的文章,摘要整理出如下的真實故事情節。
每年勞工團體皆會對基本工資調整提出訴求,2012年也不例外。勞工團體主張:(1)基本工資應由18,780元調升為23,151元(時薪應由103元調升127元)。(2)堅決反對月薪與時薪脫鉤。(3)堅決反對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鉤。因為台灣應遵守企業社會責任及國際勞工組織所訂定之核心勞動基準,外勞與本勞基本工資脫鉤,將嚴重影響勞動人權及國際形象,目前世界上訂有最低工資的國家,無一允許脫鉤。
8月9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因勞資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最後由勞委會做出決議:月薪由18,780元調整為19,047元,每月增加267元;時薪則採取分段調漲方式,2013年由103元調整至109元,2014年再調整至115元。結論待行政院核定後,於2014年元旦開始實施。
9月14日,在勞委會此決議案,尚須提報行政院核定之際,政務委員管中閔公開反對調漲基本工資的立場。此舉讓基本工資的調整出現大轉彎,該案能否順利通過,頓時充滿詭譎難測的政治氛圍。
9月15日,當時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召開記者會,公開強調沒有折衷版,將以原調幅、原實施時程努力爭取,並強調最後若無法如願,「該負的責任會負」。
9月20日勞工團體召開記者會,指出基本工資微調,相當於1天只增加1顆茶葉蛋的工資,行政院竟遲不核定,管中閔必須下台負責!
9月24日早上,勞工團體再次動員到行政院抗議「沒有茶葉蛋、陳冲(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滾蛋!」要求行政院應依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決議,如期調整基本工資。
9月26日行政院由管中閔及薛承泰兩位政務委員共同主持會議,針對基本工資調整做出月薪緩漲,時薪調整的最後方案。並提出月薪調漲的2項條件:連續兩季GDP超過3%或失業率低於4%。此一方案宣布之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深知無法阻擋此一結果,旋即辭職下台。
9月27日,全國產業總工會動員幹部蛋洗行政院,表示行政院推翻了原協商結論,已經「嚴重破壞體制、形同架空審議委員會」。有勞動法學者批評,行政院此舉形同無視各方代表的討論共識,基本工資淪為政治決定,以後乾脆無須再開審議委員會,直接以行政命令宣布是否調漲即可。
孫友聯的反擊:一顆茶葉蛋也要阻擋
依據《今日新聞》記者王鼎鈞於2012年 09月 19日,在一篇名為〈勞工陣線:管中閔月領18萬元,卻擋勞工每日一顆茶葉蛋〉的報導,指出:
孫友聯說,這次月薪僅調整267元,折算下來一天不到一顆茶葉蛋,且調幅僅剛好等於物價成長率,這等於實質薪資沒有調整,「管中閔月領18萬的高薪,卻不知民間疾苦,連一天一顆茶葉蛋的調幅也要阻擋」,所謂拼經濟只是為財團拼得更多的利潤獨享,卻完全迴避百萬底層勞工的低薪痛苦。
管中閔的反駁: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
依據《新頭殼》記者謝莉慧於2012年 09月27日,在一篇名為〈緩漲基本工資,管中閔:怕勞工失業〉的報導,說明:
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今(27)日表示,受基本工資調整影響最大的是中小企業,若調漲基本工資月薪而造成更多的失業,勞工可能不只缺一顆滷蛋,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管中閔還說,寫信支持他的都是中小企業包括便當店等,在經濟不好的時候,緩漲工資才能幫助他們維持生存。
對於外界批評政院決策向財團靠攏,管中閔則反駁,政府絕非只在幫大資本家,而是在幫助中小企業生存,讓他們得以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留存,否則會造成更多勞工失業,「這不只是一顆滷蛋的問題,到時候連一粒米都沒得下鍋!」
管中閔的主張在經濟學界絕非特例
其實,管中閔的主張在經濟學界絕非特例,反而只是一項經濟學界常態性的主張或是一項經濟學的傳統智慧而已。這項普遍被經濟學家所接受的「傳統智慧」主張「上調最低工資,你會使人們失去工作」(Hike The Minimum Wage, And You Put People Out Of Work)。其實,值得其他抱持相同觀點的經濟學家讚揚的是,管中閔其實還滿堅持經濟理論並有身體力行的決心,你看他真的表現出在千萬不懂經濟原理或經濟法則的非經濟學家的民眾、政治人物與社運人士的混戰中,發揮了勇往直前獨排眾議的道德勇氣與超強的實質戰力。
在關於最低工資的就業效果的辯論中,其實一位最始終如一地堅持立場且最具道德勇氣的國際級學者應該就是前芝加哥經濟學教授Gary Becker了。我們來看看偉大的經濟學家Gary Becker如何表達他非常強硬而明確的立場。
Gary Becker 非常強硬而明確的立場
1995年柯林頓總統提出調高聯邦政府最低工資的提案後,Gary Becker於當年的3月5日就在《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發表名稱為〈原因很簡單:上調最低工資,你會使人民失去工作〉(It's Simple: Hike The Minimum Wage, And You Put People Out Of Work)的專文,主張此提案(國會)應該予以駁回。Gary Becker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較高的勞動成本會減少就業。更高的最低工資會進一步減少低技術工人的就業機會。青少年、高中輟學生、移民和其他低技術工人,經常收入低於每小時5.15美元,也就是所提議的新的最低工資。他們在小工作坊,特別是在快餐連鎖店和其他零售行業找到工作機會。提高最低工資,就像總統所要的,將會使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失去工作,因為他們的工作效率不夠高到足以合理化雇主所支付的成本。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許多研究發現提高最低工資真的會減少青少年和其他低技能人士的就業。但是最低工資法還是一直受到工會成員和許多政客的歡迎。並且,周而復始地,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地,一些經濟學家會爭論或挑戰最低工資不利於就業的傳統智慧。
一項最近的且廣泛被引用的這類型的挑戰,來自由兩位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家大衛卡德(David Card)和亞倫克魯格(Alan B. Krueger)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克魯格是現在美國勞工部Robert B. Reich的首席經濟學家。在他們的一項研究裡發現,在一些低工資工人占較大比率的州裡,最低工資上調後的就業變化通常不大。
另一項經常被用來支持提高最低工資並不會降低就業論述的研究成果,是1992年新澤西州提高最低工資之後,卡德和克魯格比較了新澤西州和沒有提高最低工資的賓夕法尼亞州快餐店就業的變化情況。他們發現由於就業下跌的現象在新澤西州與賓夕法尼亞州大約一樣,所以在這兩州就業的下降都是因為提高最低工資以外的其他因素所造成的。
然而,有一些人,而我(Gary Becker)是其中的一位,相信上述的研究有嚴重的缺陷。其中,德克薩斯州A&M 大學的唐納德迪爾(Donald R. Deere)和菲尼斯韋爾奇(Finis R. Welch)、以及芝加哥大學的凱文墨菲(Kevin M. Murphy)在美國經濟協會一月份的會議上闡明一些這類型的看法。
例如,在1990年和1991年較高的聯邦最低工資造成新澤西州的青少年就業比起沒有提高最低工資的賓夕法尼亞州有一個相當的大的跌幅,這可以用來解釋了為什麼在1992年在新澤西州的就業沒有下降的更多。因為新澤西州的雇主據推測會先預期到該州會提高最低工資而在工資上漲前就先減少就業以為因應了。
卡德和克魯格的研究是有缺陷的,並且不能合理的用來對抗或挑戰從很多過去和現在的研究裡所發現的提高最低工資會有相當大的負面就業效應的累積證據。迪爾、墨菲和韋爾奇的研究證明,在1990年和1991年採取兩階段方式將聯邦最低工資從$3.35增加到4.25美元,減少了青少年、高中輟學生、和其他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如果國會現在抬高最低工資率18%,到每小時5.15美元,這些研究結果意謂著低技術工人的就業將會下降超過5%。
在文章結語時,Gary Becker立場非常明確而強硬的寫下一句很有震撼力的話:
「即使是巫師要使提高最低工資會減少就業的經濟法則變成無效都困難重重,由於政治人物不是巫師,他們不應該嘗試如此去做。」(Even a wizard would have a great deal of difficulty repealing the economic law that higher minimum wages reduce employment. Since politicians are not wizards, they should not try.)
相關系列:
《一顆茶葉蛋都不該給──系列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