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正在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法治的國家,人民正努力想要當家作主。因此蔡總統說想升官發財的請勿進來,她的意思是她的執政團隊是要為人民服務奉獻的,不是來當官的。這一點誠意大概不會有人懷疑?但當整個公務體系仍充滿了「等著看看」的氛圍時,我們的公務人員能夠走出「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心態嗎?蔡政府的政務官團隊能夠發揮力量改革正陷入困境的台灣嗎?
在威權體制下演化形成的政府文化,是接受上級命令,不能有真正的討論,因此多數公職人員無法堅持改革追求進步,好的明哲保身差一點的則利用機會逢迎拍馬,求取升官發財。施政看來一切「依法行政」只需擁護當權者,並逐漸把社會上堅持不同意見的人視為流氓,就可不負責任了。但在政黨輪替已經第三次的今天,我們必須誠懇地去了解不同生活經驗成長的每一個族群及社會階層,尤其已具有公民意識的覺醒人士,挺身而出在各個社會層面,如法治、文化、環保、教育的堅持改革及創新。這些現代公民社會的中堅人士有決心打破舊封建思維的慣性,願意不求名利為理想而奉獻自己的力量、時間,只有領導者打開心胸接受這些常常令人不舒服,卻又正確的見解,並將之推動落實,我們才有機會推倒這個已經在我們心中的封建舊習慣,進步才能成真,只有執政者堅持改革,民主深化才能成功。台灣目前就是處於這個民主深化或退步到只有選舉及政黨輪替的民主表象,真正的公民社會無法形成風潮,民主的果實是無法分享給每一位人民的,尤其是社會的弱勢族群。
公民社會的成形演化需要政治領導人的民主素養(願意及有能力打破威權體制的人)來帶領及支持一批社會上願意積極、自主的承擔公義責任的公民,並引燃每位人民想當家做主的熱情,願意當「總統的頭家」不迷信政治明星。也要有些人願意放棄高薪或舒適生活到政府擔任公職,勇敢的改革現有的體制及施政方式,並具有足夠膽識魄力去創新,改變公務體系保守的文化。這些人當然不是到政府升官發財,而更像被徵召去服兵役的心情,努力奉獻一段時間就要回到原有的崗位(生活方式)去當一個現代化的公民。
改革是一種甚麼樣的觀念呢?可能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衡量尺度,但我們可以確定沒有追求改革,就是保守過去,也意味著,無法進步。尤其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裡,就意味著,競爭力輸給所有的對手,因而只有被淘汰的命運。因為我們絕大部分的對手都是正常的民主國家(民主化歷史悠久)他們的公民社會也是成熟穩定的進步著,它們都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例如荷蘭、瑞典、瑞士、美國、英國、日本等等。
我們的國家,雖然已總統直選並三次政黨輪替,但我們仍然被國家認同所牽制,我們無法大步邁向正常的公民社會。譬如「公投法」無法改正,修憲或制憲正名不能以平常心來討論,連最必要的經濟改革都無法公開透明的進行,如金融改革(洗錢防制),兩岸經貿排除政治干預,都因為政黨有不同的國家認同,而無法大力推動。因為政治力的自我制約(所謂全民政府)就連台電的改革也必須延後。我們的公民意志再度受挫,我們的執政團隊孤軍奮戰,喪失專業授權,最後改革變成口號,當官變成不名譽的工作,這是封建保守勢力的反撲,對公民社會的形成造成更大的阻力。我們要如何突破這種困境,立法院的力量必須發揮出來,不能讓總統一個人去承擔成敗責任,執政黨的政綱道德高度要論述,官員的任命要能分層負責,這樣政務才能由各部會在第一線面對及處理並責任承擔。
如何催化每一位社會中堅份子,勇敢理性地出來承擔公民社會的責任,不讓政府單獨行事且承擔成敗後果。這是一場社會革命,一種文化典範的轉移,要從被殖民的順民轉成主人的角色,還真要非常大的努力才行。過去幾年國內輿論界出現了政論節目,名嘴們也的確發揮了領導風騷的角色,加上太陽花學運更造就了此次民進黨的再度執政。但這種形式的社會對話、論戰,有可能樹立公民社會的典範,可以不斷地深化台灣的民主嗎?各方民間團體(NGO)、智庫、社團的聲音及參與模式的創新,可能已經迫在眉睫。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行動要受到政府的法律保護,執政者不能只是消極的不打壓而已。更不可助長抹黑民粹的惡習,只有全民力量能夠發揮,政府能夠廣納人才,轉型中的台灣,百廢待舉,從專制到民主,更需開誠佈公,以分層授權來建立大團隊,推動現代化的公民社會的營造,民主才能深化,台灣才能生存並進而發展成為東方的瑞士。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