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朋友,幾乎都問我同一件事:你對某個人真是苦口婆心,但人家會聽進去嗎?我總是立即回答:不會。有人很同情我,說我很像摩門教那騎腳踏車在傳教的,明知道人家不是很想聽你說話,仍甘之如飴,鍥而不捨在發傳單。
苦口婆心,往往忠言逆耳
我覺得像摩門教傳教士,這樣的比喻也不錯,因為那些都是年輕的帥哥美女,並不令人討厭呢。說著說著,我倒是想到前一陣子我寫的一篇彈月琴的「陳達們」故事,叫「期待偉大傳奇」的文章。文章中我提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最有名的一首歌「Like a Rolling Stone」,開頭是Once upon a time,唱腔和詞意,根本就是陳達彈月琴唱「思想起…」的翻版;但在現實上,我童年時在鄉下看到、也超愛聽的背月琴台灣吟唱詩人,卻都只是挨家挨戶唱歌等待施捨的乞食者(在宜蘭的蘭陽博物館,有展示一座仿真人的背著月琴乞丐人偶)。
彈月琴唱「思想起」的鄉下乞食者,這樣的故事總是令我泫然感動。他們並不開口乞討,唱完歌會在院子裡佇立一會兒,如果主人家並不想理會,他們也會轉身悄悄離去(有著歌者、吟唱詩人的骨氣吧)。因此,我在寫這一則故事時,總是很感激童年時,我善良的父母親,他們留給我的回憶──在屋內聽到月琴「思想起」歌聲時,我的父親總會呼喚我的母親,交代她:「掏兩杯米給他吧,千萬不要斥責人家」(我的父親一定在其他地方,看到不少彈月琴乞食者遭受斥責的場景,而心生不捨吧)。有時母親還會在手上,另外握著一顆雞蛋,連米一起放進乞食者斜掛胸前的小布包。
不管是巴布·狄倫的Once upon a time,或月琴歌者的「思想起」,都是用說故事在傳達他們的心情與意念。這樣說來,我用說故事在苦口婆心傳達政治理念時,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也很類似嗎?如果覺得背月琴乞食者很可憐,那就想像得桂冠的巴布·迪倫吧。
如果不是好菜,遲早被人換菜
回到政治話題。最近老K因為競選黨主席話題,有人的政見是2020年老K將提郭台銘選總統;因為他們看到企業家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老K認為這會有市場。而在另一方面,一家親綠的電視台,在熱門的談話性節目中,也大談民進黨新潮流的「奪權計畫」(當然就是奪小英總統之權),也就是將派出賴清德來取代蔡總統,代表民進黨參選2020年的總統大選。
蔡總統才上任七個月,現在兩黨都傳出有人要擠下她,以取得大位。在歷史上,這就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是一句有典故的成語。這話來自秦朝(少年項羽發出的豪語),當向心力不足時,就會有這種聲音出現了。秦朝是一個短命王朝,我們當然不希望好不容易完全執政的綠色政府,三年後就丟掉政權。但問題是執政黨內部,也出現這種聲音時,當領袖的,自己內心作何感想?
老K說要找郭台銘代表選總統,這聽聽就好(川普如果在台灣,其實是輸希拉蕊的——要算普選人選票,而不是「選舉人」票);但綠色陣營現在說賴清德有意參選2020,我很好奇,綠營支持者的支持度如何?如果小英繼續走現在這種自我感覺良好路線(自我安慰說,因為一直在改革,改革會得罪人,所以「目前」民調比較低),綠營支持者不會開始動搖嗎?寫這篇文章時,賴正在日本會見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頗有企圖心的樣子。
賴的唯一缺點是他背後,新系色彩太濃厚,這將是小英總統勝過他的最大優勢。然而如果賴夠聰明、背後也有高人指點的話,當他開始去攏絡非新系時,狀況又會如何?總之,當秦始皇出巡時,因為民怨的累積,圍觀的群眾開始出現「彼可取而代之」聲音時,豐富的歷史故事就開始佈線並一步一步演出了。
因此,電視台談話性節目出現「奪權論」時,我反而在內心笑了出來──我沒有那麼一廂情願啦。但我希望這是一則關於「鯰魚放進沙丁魚群中」的故事,或許能夠刺激一下處變不驚、又與綠營感情淡薄的新政府也說不定。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