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遭到央行總裁彭淮南一夕關閉的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在央行擋了16年後,9日終於獲得彭淮南首肯而重新開放,可惜重新開放對象還是僅限國內銀行的海外分行,與國銀全面開放的理想還是有不小的距離,顯示央行對新台幣NDF可能造成外匯的波動仍舊不放心,國內匯銀人士不禁感嘆,原來「新台幣NDF」竟是11A總裁的「阿基里斯之腱」。
央行表示,為擴大國銀海外分行業務範圍,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從即日起,國銀的海外分行可以依照相關規定,向央行申請國內外法人國外金融機構、國銀海外分行以及自行總行辦理新台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業務,但國內銀行仍舊不得承作,央行更喊話要國銀必須「基於實質需球來辦理NDF業務,不要套利。」也要國內企業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要以避險為目的,加強風險控管,避免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央行於1995年7月開放國內銀行承作NDF交易,但1998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因NDF具有高度槓桿性質,為穩定新台幣匯率,央行於1998年5月與引進此項業務的花旗銀行共同宣布關閉國內NDF業務,此舉的確讓當時的新台幣匯率趨於穩定,也讓央行總裁彭淮南在國際間一戰成名,匯市殺手之稱就此烙印。
此後,國際間若有企業有新台幣NDF需求,僅能透過外商銀行海外分行承作,國銀以及國銀海外分行,甚至外銀在台分行也都無法承作,隨著台灣企業海外投資需求日漸增加,國銀只能眼睜睜看著外銀海外分行承作新台幣NDF業務,國內企業如果有需求,也只好繞道海外,因此一直以來金融業一直有聲音希望央行重新開啟這項業務。
然央行總裁彭淮南對於新台幣NDF一直存有戒心,16年來,不但各種遠期外匯(DF)、換匯、換利,連外匯選擇權都已經開放,只有NDF業務始終是央行禁區,面對外界開放呼聲,央行總裁彭淮南更多以「外匯避險工具已經很多」為由擋下開放的呼聲。
雖然維持新台幣匯率穩定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相當重要,但匯銀人士認為,遠期外匯、換匯、換利、外匯選擇權與NDF同樣都屬於外匯避險工具的一環,但央行可以讓上述幾種外匯避險工具可以有新台幣商品操作空間,卻不肯全面開放國銀承作新台幣NDF,在現今衍生性金融商品眾多的時代,的確過於保守。
在金管會力推進口替代政策以及金融業不斷疾呼之下,央行9日仍舊僅開放國銀海外分行得以承作新台幣NDF業務,雖然匯銀人士早有預期,但仍不免多所感慨,原來已經晉升11A的央行總裁彭淮南,看似在匯市呼風喚雨,「新台幣NDF」竟是其「阿基里斯之腱」。
小辭典—NDF
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Non-Delivery Forward)業務屬遠期外匯的一種,但交易雙方不須交割本金,只就合約議定匯率與到期時的即期匯率間的差額,進行清算收付,也就是採現金差價交割。
因此,NDF對廠商而言較為便利,便於籌措資金,但也具有高度槓桿性質,容易以小博大,投機性質也高,央行是在1995年7月開放NDF業務,之後因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央行在1998年5月25日對NDF交易下禁令,禁止國內銀行與法人間辦理NDF交易,至今禁令已達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