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丶科技丶政治丶軍事等對抗愈演愈烈,在川普總統11月初連任投票之前,充滿變數,除了貿易戰,對華為等中國高科技公司的制裁。川普政府高級官員,包括國務卿丶國家安全顧問丶司法部長等對中國嚴詞抨擊。
美國丶中國的對抗,有其結構因素,加上新冠疫情丶香港國安法實施丶美國總統選舉等,雙方衝突與日俱增。在南海雙方軍事角力,近日在台灣海峽也受到波及。中國長期對於台灣文攻武嚇,去年習近平五項對台政策,更加限縮台灣的自主空間。雖然事後有些轉變,但是香港局勢變化,美國丶中國的對峙,民進黨政府再度完全執政。台灣與中國的互動,一直處在不穩定狀況。
去年開始中國在台灣周邊展現軍事威脅的頻率增加,今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情況沒有緩和,反而因為香港局勢丶美中對峙,軍事演習丶軍機繞台等有增無減。川普政府以及包括民主丶共和兩黨,對於中國政策,有一些相同之處。面對中國的崛起,歩步進逼美國,美國必須採取強有力因應策略。至於因應措施,共和丶民主兩黨有若干差別。川普政府對於中國的策略,充滿戲劇性,例如貿易談判高潮迭起,歷經兩年,中間過程令人眼花撩亂。
美中對抗形勢詭譎
全面性科技丶軍事丶政治對峙,更加錯綜複雜,又有選舉變數。但是全面圍堵中國坐大,對於中國大陸未能因為經濟發展轉型為民主國家。習近平主導之下,中國民族復興,一帶一路等擴張作為。在香港的悍然作風,愈來愈多民主國家引以為懼,但是否形成1950年代的冷戰體制,尚未定論。拜登如果當選,甚至川普連任,沒有選舉因素,對於中國的策略是否與目前稍有差異,仍待觀察。
台灣自1950年代迄今,夾在美國丶中國之間,因為國際體系丶亞太次體系及美國丶中國的互動,國際地位有若干階段性變化。除了台美關係,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兩岸互動,雖然不少受到美丶中丶台三角關係的左右,但是仍有部分操之在雙方手中。2000〜2018美國希望兩岸維持現狀策略,樂見兩岸和平共處,2008〜2016馬英九主政,與中國大陸的緊密互動,美國不希望台灣過度靠攏中國,但是樂觀其成。
中國國家政策調整,對於台灣愈漸強硬,適逢美國丶中國對峙升級,美國對於台灣的友好措施陸續推動。台灣在亞太第一島鏈,美國印太戰略,美國台灣共同民主自由人權,美國對付中國的籌碼等因素。包括軍售丶一連串通過友台法案丶派遣部長級官員來台等。美中衝突,中國對台灣一貫反獨促統,不放棄武力攻台,民進黨執政之後不接受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中國政府在處理香港問題,面對美國進逼,南海危機四起,台灣海峽也風起雲湧。
1995、1996年中國兩度對台發射飛彈,二十多年之後,台灣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台海風雲再起。二十多年歲月,台灣丶中國丶美國均發生不少變化,目前台海狀況與二十多年前台海危機,有些差異,但是對於台灣人民及政府均是嚴厲考驗。目前美國因為一些因素,對於台灣比較友善,中國對於美國的回應,以和為主。但是中國透過軍事丶宣傳告訴台灣丶美國,中國的底線丶可能做法,台灣大意不得。
維護台灣生存發展,係全民的共識,負責任的政府,更是責無旁貸。今年初新冠疫情迄今,長達七個月之久,尚未看到盡頭,台灣人民與政府齊心協力表現不俗。美中對抗以及台海風雲,更加嚴苛挑戰,有待集思廣益。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