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看到本報兩度報導:〈周烒明教授有關的我也想念周烒明醫師夫婦、廖述宗教授等台獨前輩〉以及〈低調的偉人〉。
這裡再來報導,周醫師前輩出版的新書,靠他的毅力完成以很有意義的工作。書還沒看到,還是趕緊來報導。
周教授英譯高木友枝博士用德文寫的 Die hygienischen Verhältnisse der Insel Formosa《台灣的衛生狀況》(下圖),非常興奮,終於可看懂這本書,這本很重要的一本台灣醫學史的書。此短文討論為何會有興趣想看此重要的史書,而且簡單介紹「周烒明」、「高木友枝」及《台灣的衛生狀況》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及高木友枝的關係,結交一些朋友及學習更多台灣的歷史文化。
圖/周烒明英譯本的封面。
只要探討台灣的歷史,很多領域都會接觸到高木友枝的名字。他在台灣歷史上是一很重要的人物,尤其影響台灣的醫學、各種學術研究,當然還有高木最後專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的貢獻。電力對台灣建設的影響的深遠不在話下,對他在台灣電力、工業界及建設貢獻不熟悉沒去探討,不過有不少人討論過。
高木友枝博士
這裡只略討論他在醫學及學術上對台灣的影響。對高木博士最有研究的是前台電工程師林炳炎先生。常向他請教有關高木友枝博士,而變成 email 好朋友,更因此炳炎兄幫了我很多忙,因同樣對台灣歷史的興趣,除高木資料外,還幫我找不少其他資訊。這可說託高木友枝之福。以下主要靠林先生不少著作,尤其最近出版於《台北文獻》的〈高木友枝的學術貢獻〉。他還寫上述不少有關電力的資料。
圖/高木友枝博士
1858年8月2日生於今福島縣,1885年5月今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前身學校畢業,先在幾個地方醫院當院長。1893年11月到傳染病研究所當北里柴三郎博士的助手,擔任各種不同職務。1897年代表日本參加歐洲舉辦的會議,後在歐洲考查衛生制度,並在柏林傳染病研究所研究兩年。
回日本後擔任不同職務,最重要的是兼衛生局防疫課長。高木早年就與後藤新平博士交往不淺。後藤後來台就任民政長官,因為台灣的鼠疫的疫情,請高木友枝來幫忙。於1902年3月任總督府醫院院長以及醫學校長,當時還兼很多職務。1909年4月創辦台灣總督府研究所並兼所長。1911年2月去德國 Dresden 參加萬國衛生博覽會,發表日本十多年,在台灣醫事衛生改善狀況,出版一本德文著作《台灣的衛生狀況》。
林文特別提高木有設立基礎研究機關的想法,不但醫學及衛生,還有其他各種領域的學術,還有產業方面的研究,高木擬定適合台灣的綜合研究所方案。高木的理念得到後藤的支持。1915年醫學校長由堀內次雄繼任,高木專任研究所長職,負責推動台灣的醫學、教育及產業等的基礎研究工作。1919年從文官休職,專任為建設日月潭水電而成立「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1929年7月依願辭去臺電社長職。以72高齡回東京世田谷,離開居住及活躍奮鬥28年的臺灣。
《台灣的衛生狀況》
很早就知道他用德文寫了一本上述有關早期的台灣醫學書。因為用德文寫,沒有日、英、華文翻譯本,雖是一百多年前的書,在歐美日的圖書館不難借到。從網站上找,就是105年後的2016年,世界上最少75個圖書館有此書。
從前大概從 Inter-Library Loan 借到及翻看過,雖學過德文但程度差勁,沒法看得懂,沒找到有日文或英文的翻譯本。只能查字典看一些目錄講些什麼及書上不少的相片,非常遺憾不能讀此書。
圖/德文原文書的內頁
只知道成大留德的歷史教授陳恆安,是極少數曾讀完這本書,因為看到過,他在台灣科技史研討會上討論的消息,去信請教,所以因此結交對科技及醫學史很有研究的陳教授。雖然陳教授討論後沒有文章發表,以後經常跟我通信,是幫忙找資料的同好,也應感謝高木校長的因緣。
這書是因高木要參加德國 Dresden 舉辦1911年萬國衛生博覽會,要專題報告台灣的衛生狀況而寫,為使參加博覽會以外的人,知道台灣的衛生狀況,而出版此書。當然很重要地,他為宣揚日本政府的衛生政策,改善台灣人健康,他特別於序文中強調台灣本是「世界最不健康區域之一」,讓人知道日本殖民後的進步。
雖然高木很認真地準備,但這書不是嚴格的學術著作。主要為博覽會而寫,要強調殖民政府的改善政策,無論如何可看出,日本據台15年間日本殖民的種種衛生措施。這書還提供很多當時的歷史,以前看不懂,以後接到周譯英文版的書,再來詳讀這英譯本並去探討,以後另寫一文來再詳細討論此書。
周烒明教授
翻譯此書的周烒明教授更是舊識,是台灣醫界大家尊敬的前輩,拙著《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一書中,有章談「台獨及民主運動」的早期留美醫界人士,其中就有一節寫周烒明教授夫婦。林雙不的長篇小說系列之一的《北美阿里山》有很詳細的報導,周烒明及吳秀惠兩醫師的故事,另一本楊遠薰的《咱的故事》有一篇〈牽手過五十年〉寫他們。
周烒明醫師,日本出生長大,一直到 17 歲才回台,先考進師大美術系再重考入台大醫科畢業。他與夫人都從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先後到 Wisconsin 大學的 Madison (麥迪遜) 校區研究生化及病理。在校時組「台灣同學會」以及招待台獨人士被特務密告,因而列入黑名單,因此失去護照。以後還是經常出版刊物及辦台灣問題討論會。1966年在費城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時,周烒明是中央委員長。
因為失去護照,有四年須與移民局纏訟,就是這樣,周醫師在學術上仍成就輝煌,West Virginia 大學聘他當教授。在神經病理界大有成就,周醫師後來搬到 Ohio 州Cleveland 市的 Cleveland Clinic 及舊金山 Pacific Medical Center 研究中心繼續醫學學術工作,曾被選為美國神經病理學會的副會長。他 1999 年退休。
不論他們以後到什麼地方工作,他們總是各地台灣社團的推動者。在 Cleveland 組醫師團體後,再上層樓組全國性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NATMA)。因為同是醫師,常在校友會及 NATMA 年會見面。後來因為他們的兒子,在我們聖路易地區工作,更常請教他們。
我最欽佩的是他們堅強不屈的精神,因為經常看到他們夫婦,知道周醫師罹患巴金森症已二十多年,因對藝術及音樂喜愛,靠繪畫及樂器繼續活耀。還有這裡報導,堅持翻譯及出版高木友枝這本德文書為英文等有意義的活動。當然必須一提周夫人吳秀惠醫師,照顧周醫師無微不至。周醫師在醫學的成就以及他對台灣及台美人的貢獻,以後有機會再來詳細報導,當然也請看上述的書及文章。
謹謝:感謝陳惠亭、陳珠琦、林錦堂醫師以及林炳炎先生及陳恆安教授的幫忙及幫忙找資料,當然更感謝周烒明及吳秀惠醫師夫婦。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