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葉艾草插門旁
竹筍正甜芒果黃
花生香菇東坡肉
月桃包粽粽飄香——〈月桃粽〉
農曆五月,山野菅芒開花,是粽子飄香,人們歡喜食粽子、採芒果、做破布子和割竹筍的季節。
五月五日民間叫五月節或五日節,也叫做綁粽節。傳統文人叫端午節和詩人節。習俗家家戶戶都在這天綁粽子拜神明祖先,也在屋門的門旁邊牆壁,插避邪的榕樹葉和有香氣的艾草,有的也插圓仔花、雞冠花、菖蒲、芙蓉。這是清初就有的習俗。
1686年《台灣府志》說:「五月五日,家折松艾懸之門首。亦漬米裹竹葉為角黍。」台灣無松樹,民間稱榕樹叫松。「角黍」就是四尖角粽子。
五月五日節氣芒種,開始進入夏天雨季,農家開始大冬稻子的撒秧種和插秧。俗語說:「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未吃粽子仍會有冷天氣,補破洞的暖外衣仍不收起。
粽子分鹹粽和甜粽。綁粽子都用會黏的糯米。
綁鹹粽子,都先把糯米摻花生(土豆)浸水一、二小時。包時先放糯米花生,再放餡料,包綁好後水煮,或像炊粿用蒸的;有的先把糯米花生炒紅葱頭油香後包餡。摻米的花生也有用皇帝豆。
鹹粽餡料隨人包。以前鄉村生活清苦節儉,最普遍是包一塊三層肉的小肉塊,和一粒或半粒姆指大紅色蔥頭。有的加香菇、花生粉、菜脯米或小魚干、蝦米。花生、葱頭都是自己種的。帶皮豬肉等於小塊「東坡肉」。平時難得吃到豬肉,都歡喜叫綁肉粽和食肉粽。
現代人吃好,包紅葱頭少,包蛋黃、香腸、干貝、栗子、蓮子的都有,也流行五穀粽和素食粽。
傳統甜粽不包餡,摻鹼粉或鹼油水,煮熟後顏色淡黃,沾糖粉或花生粉吃。
鄉村大磚灶煮月桃粽 家家飄粽香。圖/呂自揚
以前山野都有葉片寬長的月桃,鄉村人家都割月桃葉綁粽子,沒有月桃的平地城市,都用曬乾的麻竹葉。
綁粽子,通常都用二葉的月桃葉或竹葉,把糯米、花生和餡,折包成四個三角形平面,一粒約拳頭大小,有四個尖角的形狀,然後用繩子綁好。有的地方把粽子綁成長條型。(防波塊用水泥仿粽做肉粽角)
月桃葉包綁粽子。圖/作者提供
月桃葉綁的粽子叫月桃粽,煮時和煮熟後,都會散發月桃葉的芬芳香氣。綁粽季節,家家戶戶遠遠都可聞到月桃粽的飄香。竹葉綁的粽子無草葉香。
土種芒果是荷蘭時代自印度引進,台語叫檨仔ㄙㄨㄞˊn ˙ㄚ,(似荷蘭語)。農曆過年前後開花,五月黃熟,果實半個拳頭大,肉金黃,多纖維,越熟越有香味。較熱的屏東、高雄、台南和台東最多。
1960年代開始有接枝改良品種,果實紅艷大小如蘋果,叫「蘋果檨」,有愛文、海頓、凱特等多種。
1960年代開始有接枝改良品種,果實紅艷大小如蘋果,叫「蘋果檨」。圖/作者提供
每穗上百朵花結果都只留二、三粒。高雄六龜果農黃金煌,改良出果皮也金黃,碩大超過一斤的芒果之王,果名就叫「金煌」。
青芒果很酸,切片漬鹽後再醃白糖,冷凍成冰果,酸甜可口,女生喜歡吃,叫「情人果」。切片、刨簽煮三層肉或虱目魚、飛烏魚,風味皆佳。
五月節也是竹筍大出季節,以麻竹、綠竹和烏殼綠筍最多。刺竹筍會苦,烏殼綠筍殼有黑毛。
麻竹筍和烏殼綠筍。圖/作者提供
蘇東坡詩說:「好竹連山覺筍香。」現割現煮的嫩筍都很清甜。涼拌都用綠竹和烏殼綠筍,麻竹筍較粗大,纖維較粗,煮熟最有竹筍的香味。竹筍煮不夠熟會苦,筍長太高殼變青叫出青,較會苦,浸過水會變白,帶酸味而不苦,多用來做桶筍和筍乾。
芒果黃熟時,山區有一種大人尾手指大小的圓黃色樹果子,叫破布子,台語簡稱破子。子念ㄐㄧˋ。台南科學園區考古遺址,發現有約五千年破布子化石。
加鹽、加蒜頭煮熟的破布子,風味最佳。圖/作者提供
破布子果實有黏液,人們都採來煮熟加鹽做成塊狀,是古早味佳餚。加大蒜或生薑、花生,滋味更佳,也可煎蛋煎豆腐。也用來加鹽和甘草醃蔭油,餐廳用來蒸魚。
有人吃芒果會皮膚過敏發癢,民間都說吃破布子可以解芒果毒。老輩都叫人吃芒果也要吃些破布子。
鄉村五月節,吃粽子,竹筍,配新作破布子,然後吃芒果,是肉粽、竹筍和芒果爭相飄香的美味歲月。
附記:鄉村人家喜歡煮竹筍粥。作者小時在田寮月世界鄉下,家裏每次煮竹筍粥,都忘了吃幾碗。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