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2)日公布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將近4成5的受訪者不贊成台灣和中國簽訂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前陸委會副主委、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高長表示,其實從內容上來看,服貿「沒那麼糟糕」,但台灣在反中、恐中的心理下,理性討論的空間被壓縮,對於包括出版、印刷等產業都要求兩岸應該對等談判,他反問,「兩岸可能對等嗎?」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委託醒吾科技大學就服貿、核電、自由經濟等議題,自5月12日至6月5日進行電話民調,訪問1099位20歲以上民眾,抽樣誤差約為正負3個百分點。75.89%的受訪者贊成台灣經濟應朝向自由化、全球化且與國際接軌,不贊成的只有7.19%,有16.92%的受訪者沒意見;在服貿議題上,受訪者中有44.49%持反對態度,但贊成者有32.12%,未表態的受訪者也有23.38%。
比較特別的是,是否贊成經濟開放與是否贊成服貿協定,二者具有關連性,經交叉比對後發現,不贊成經濟開放的受訪者中,有87.5%的受訪者不贊成服貿協定的簽訂,但贊成經濟開放的受訪者中,也有高達51.36%持反對立場。不贊成的比例都高過贊成的一方。
高長指出,他在2012年離開陸委會時,會內曾就兩岸簽訂服貿議題進行調查,當時支持的民眾高達6成,沒想到簽訂後送進立院,經過一年醞釀發酵下民意翻轉,「內容看來沒那麼糟糕」的服貿協定,卻未獲得民眾支持,原因在於政府沒有溝通清楚服貿的利弊得失,其次是媒體沒有合理的平衡報導;至於贊成經濟開放的人未必支持兩岸簽訂服貿協定,其中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政治因素,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越來越大,台灣民眾會恐懼、擔憂服貿簽訂後,會不會進一步提高經濟依存度,導致風險相對擴大,對於群眾心理,政府責無旁貸應該謹慎處理多溝通。
陸委會任內經歷ECFA,並到台灣各地宣講的高長也坦承,行政部門在服貿議題上太過大意,可能是以為有ECFA做靠山,沒料到引起這麼大的反彈,不過,所有的談判、協議不可能100分,重點是政府有多少配套措施,有了配套措施後,執行力是否讓人民相信,「現階段就是要證明政府的執行力,讓民眾放心,相信政府已經準備好了,但最糟糕的就是在這時候政府又出包,發生假油假米等食安問題。」
對於台灣出版產業一再強調,兩岸應該對等談判,高長說,談判時,中國官員一坐下來,開口就說出版這塊不談,難道就連印刷都不談了嗎?要跟中國談對等,「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