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因為古坑,台灣咖啡再展雄風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因為古坑,台灣咖啡再展雄風

2016-12-29 10:01
因為古坑,台灣咖啡再展雄風。圖/魚夫
因為古坑,台灣咖啡再展雄風。圖/魚夫

網路裡的笑話,如何分辨雲林人?其中一條是雲林人常被問說:「雲林在哪裡啊?」現在雲林古坑咖啡聲名大噪,頂港有出名,下港有名聲,台灣人還不知道雲林在哪裡者,那可真要列入稀有動物,加以保護了。

台灣有咖啡,有人說是從1624-1662年間荷治時代伊始,這實在不知道所本為何?又說是荷蘭人種來自己喝的,這也是「想當然耳」的推斷,不過古坑是有口荷蘭井,鑿井就有居住的意圖,看來紅毛人很早就曾出沒古坑,是否來種咖啡,不得而知。

比較有明確的證據是1884年,清領時期由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咖啡品種阿拉比卡,遍植於今之新北市海山地區與台北市的文山區,三年之後,忽然起了場大火,將咖啡園燒個精光,然而咖啡樹種在北部,水土不服也是主因,德記洋行至此不得不放棄。

不過德記洋行的經驗也不是白費的,大稻埕茶商李春生和德記關係密切,到了1935年,英文底子好的李春生將台灣咖啡運往英國倫敦販售,官方品嚐後讚譽有加,這也引起天皇的注意,日本政府從此更加推廣咖啡的種植。

總督府最初以北回歸線經過台灣雲、嘉、南一帶氣候環境最為適合,當時的種子從巴西引進,在恆春、嘉義、士林設立農事機構積極引種培育,擇定台東、花蓮瑞穗、高雄、雲林古坑與南投惠蓀林場為試種區,卻發現古坑的品質最為優良,於是由日本三菱株式會社計劃性的進一步丈量雲林縣古坑地界,並調查相關的自然條件,諸如土質、坡度、日照、雨量等,再圈定介於海拔400~700公尺的今之荷苞村、樟湖村、桂林村、華山村等大量栽種,面積約有60至70公頃,所以荷苞村從前又名「咖啡山仔」,而樟湖村裡也有咖啡腳的聚落。

1930年代是台灣咖啡的黃金時期,且是大宗外銷物資,不只古坑,如日本人移民的台東豐田村也產咖啡,「木村珈琲株式會社」、「東台灣珈琲株式會社」都是當時的咖啡專賣公司,1935年「東台灣」依據「官有林野貸渡規則」取得租用841.225甲土地二十年的權利,經營「日之初珈琲農場」,由於規模龐大,所以又破天荒的從西部新竹招來本島人移民,並讓「請負」(包工)業者招募勞動者。

雲林咖啡先是以人工採收,然後運送到斗六市的咖啡工廠(現址約為雲林縣府審計室),再進行水洗、卸皮、除殻與烘焙等程序,一般工人,如受雇於「日本圖南株式會社」的員工,月俸21圓起跳,比一般公務員的薪水還高,隔年昇為23圓,以後逐月視營收調高,那時還外銷英、美等國,曾是遠東最大的咖啡加工廠。

據《雲林縣志稿》記載,古坑的咖啡成為日治時期獻給日本天皇的貢品,至此,古坑咖啡有「御用咖啡」別名,古坑也自許為「台灣咖啡的原鄉」。

太平洋戰爭吃緊後,咖啡田為了軍需,許多改為稻作,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政府來台,一度在屏東與台東恢復種植,並逐步於南投、雲林、嘉義、花蓮、台南進行栽種,後來面臨巴西、哥倫比亞等以機器化農業殺低價格,台灣咖啡正式宣告退出市場,到了1982年的政府農業會報,已經沒有本土咖啡農業產值的資料,如此慘淡了20年,取而代之的是滿山滿谷的檳榔樹,造成水土保持失靈,這時候政府才驚覺檳榔危害之大,終於政策轉向鼓勵改種咖啡了。

其實在雲嘉南上山找尋咖啡香,正好悠遊於山林之間,是人生非常愜意的一件事。古坑的環境腹地較廣,眺望的景點也很大氣,真是一塊寶地!

一上古坑,總是很容易未上山頂就被許多佈置得美侖美奐的山林咖啡屋給吸引了進去,乃有一回決意直奔最高點的「山海觀咖啡莊園」,再一路逛下山。現在台灣人喝咖啡的人口非常多了,足以撐起一個咖啡產業,921地震後,阿扁時代有了一些新思維,改鼓勵種植咖啡,這家「山海觀咖啡莊園」的老闆張景科,幼時跟隨在咖啡工廠的父親身邊,早就對咖啡耳濡目染,本來的祖傳咖啡工廠關門大吉了,張老闆就是直到政府開始鼓勵種植咖啡才返鄉經營,再展雄風的典型故事了。

用手機拍了影片來分享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