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宣布不參加總統大選連署,台北市長柯文哲也稱準備不及,無法登記連署。雖然親民黨丶時代力量依法仍有總統直接提名的門票,政治是可能藝術,瞬息萬變。柯仍有機會在十一月二十二日透過上述兩黨(以親民黨機率較高)角逐總統大選。其中影響因素,以中間選民的呼聲多寡為主。
郭丶柯聯盟所以引起正視,民進黨丶國民黨及其總統提名人,未能獲得中間選民的青睐及認同。所謂中間選民,或政治學所稱獨立選民,主要與政黨認同的選民區隔。選民投票行為被區分為政黨取向丶政見取向丶候選人取向及其他關係動員取向等。政黨取向的選民即是政黨認同選民,其他或多或少傾向非政黨認同的獨立選民,或是中間選民。
政黨認同弱化 中間選民增多
各國選舉制度及政黨政治的發展有別,中間選民的狀況不一。美國採取政黨初選制度,加上民主丶共和兩黨歷史攸久,因此獨立選民比例較低。但是各國政治變遷,脈絡大同小異,𢜒來愈多中間選民,尤其教育程度偏高丶年紀較輕的選民。政黨認同的弱化丶兩大政黨總獲票比例下降丶小黨林立丶單一認同(例如同婚丶移民丶環境保護丶能源丶氣候變遷丶區域等)。歐洲主要民主國家十之八九出現相似現象,新興民主國家亦然。
台灣民主發展與政黨政治,與多數新興民主國家雷同,加上台灣有統獨國家認同問題,選民的政黨認同及中間(獨立)選民的問題,稍加複雜。國民黨在威權統治時期,一黨獨大,但是約有三成選民,在各項公職人員選舉,不支持國民黨。主要理由包括台灣主體認同丶追求民主制衡丶不滿政府政策等。民進黨及其前身的黨外政團主要茁長動力在此。民進黨兩次中央政府執政,國民黨式微,台灣邁向多元社會,政黨政治及選民政黨認同,仍然質變量變。
國內民意調查,有關選民投票行為及政黨認同,因為調查機構效應及問卷設計,產生信度丶效度偏差。台灣究竟多少政黨認同選民(民進黨丶國民黨及其他政黨),又有多少獨立選民,人言言殊未有定論。但是可以佐證,教育程度愈高丶年齡𢜒低,中間選民比例愈多。所謂知識選民丶經濟選民,即屬此類別。柯文哲的崛起,白色力量,就是顕例。與傳統國民黨迥異的韓國瑜異軍突起,多少帶有相似意義。
民進黨完全執政,諸多缺失,去年九合一選舉挫敗。八個月之間,蔡英文的支持度起伏不小。中國因素丶香港反送中丶政策利多大放送等。國民黨初選風波迭起,政黨形象僵固,亦是主因。不少中間選民期待非統非獨,超越政黨對峙的候選人及聯盟。回歸專業理性的國家願景丶施政藍圖丶公共政策。
總統大選,極可能出現民進丶國民兩黨競爭,如果再陷入綠丶藍對抗,非國家人民之福。中間選民不知何去何從,除非另有强有力候選人,或可能性不高的兩大黨改變選舉主軸,往中間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