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全民健保面對每年費用暴增時,總是「一昧運用公權力將所有醫療費用管理責任全部放在醫界」導致醫療崩壞,藥物、醫材消失,基層醫護更醞釀反彈,如今終於有一位健保署長願意說真話,李伯璋署長投書媒體《部份負擔才能控制醫療費用與提升照顧品質》,在此要先為李伯璋署長的勇氣與承擔喝采。
李伯璋署長文中語重心長的坦白:「過去在選舉考量下,大家都不敢去討論『使用者付費』及『部分負擔』\的核心概念。」的確如此,健保政策一直以來都對少部分投機民眾濫用健保極其放任,卻把所有控制預算的心力全都用於打壓實際提供醫療專業服務的醫護人員,結果是所提供的醫療品質嚴重下降,傷害大部分沒有濫用醫療資源的善良人民。
回歸健保是保險概念 採用「最低起付點制」
要節省健保支出,醫療院所與民眾兩端都必須控制,缺一不可,長久以來,健保署心知肚明民眾浪費健保資源狀況極度嚴重,許多人家裡都堆滿到處看病多拿的藥物,堆到通通過期,過去的政府卻故意不提,只為討好濫用資源的部分民眾,慷全民之慨,又一手造成醫療崩潰,如今,總算有誠實勇敢的署長甘冒大不韙,說出真相:「民眾再想想自已家裡有多少沒吃完的藥?假如錢要從自己的口袋拿出來做部份負擔,民眾一定會在乎這醫療行為是否真的需要?」
李署長認為「將醫療費用的管理責任回歸到醫師與民眾」的辦法,是「部分負擔」,提高部分負擔,民眾自然會對自己的就醫行為負責,減少「不拿白不拿」「吃到飽」的醫療資源浪費,但是,部分負擔雖然是一個良方,但還有更有效的辦法,可供參考使用。那就是美國醫療保險早已使用,歐巴馬健保也採用的「最低起付點制」。
健保署長李伯璋主張「將醫療費用的管理責任回歸到醫師與民眾」。圖/張良一
最低起付點制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回歸健保是保險的概念,每年醫療支出超過某個限度,才開始給付。當偶爾患了一般感冒小病,全年不超過一定負擔時,民眾需全額自付,但若發生重大意外,或診斷出重症,而需要大筆開支,超過起付點時,健保給付幫助度過難關。
健保安全網的概念是「保大病而非保小病」
不論有沒有達到起付點,民眾都必須先付錢,達到起付點後,健保之後才給付金錢,如此一來,自然完全消除了民眾因為「不拿白不拿」就胡亂到處看小病的誘因,也可一定程度削減健保開支,因為民眾負擔得起的小病痛,都全額自付,健保無需支出,真正做到「保大病而非保小病」的健保安全網概念。這樣的作法,比起只有部分負擔更有作用。
在美國,民眾抱怨這種制度阻止了他們無法「貨比三家」的可能性,但民眾的抱怨反而正好證實了這個制度極為有效,徹底制止了浪費醫療資源的「醫療逛街」行為。美國醫療體系也發現,在這個制度下,民眾很自然的分流前往廉價地區醫療診所,而不會老是想擠到醫學中心,而在診所固定回診例行治療,而非在醫學中心住兩天就踢出院,不僅省時省錢,醫療效果反而還比較好。
貪小便宜、浪費資源是人性,雖然不是人人如此,但是社會上只要有很少數人投機取巧,就會產生極為可觀的浪費,為何買東西要付錢,就是要讓每個人得到資源時都有相對的付出,杜絕貪小便宜、浪費資源的劣根性,把這個機制去除,自然問題叢生,李伯璋署長提出重視部分負擔,雖然能恢復部分使用者付費的市場功能,但終究是部分,效果也是部分。政府在規劃健保永續藍圖時,可引進更具效力的「最低起付點制」,對健保的財務健全,對醫療體系的環境改善,都有相當助益,更對大多數高道德、不浪費資源的好公民較為公平,達成三贏的局面。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