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和東海大學的籌創──東海校史也要轉型正義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和東海大學的籌創──東海校史也要轉型正義

 2016-11-13 16:19
東海大學校園。圖/林碧堯提供
東海大學校園。圖/林碧堯提供

籌設東海大學的背景和過程,由於官版校史版本紛沓,即使時已過一甲子,但仍難窺全貌。過往時空,政治雲翳太多太複雜所模糊的真相,仍待理拂塵釐清,以期回歸正道。

一、「中國元素」首被排除

五十年代,中國剛淪入「鐵幕」,難民湧向台灣,政局並不安定。原本設立在中國的基督教大學,被迫關閉失所,美國基督教團體在紐約設立「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UBCCC,通稱聯董會) ,依然繼續關懷中國。

1951年6月,聯董會成立臨時委員會,轉而討論對在台灣「流亡」基督教大學的補助案。結論是維持原議:不在台灣(原文用字均為Formosa) 流亡大學,而且由於「資訊不足」,暫不啟動對台工作,不過將派員瞭解,以備進一步討論,為對台事工(Work in Formosa) 留下伏筆。

當年9月,聯董會針對蘇州大學(東吳大學前身)校友的請求,做了進一步的回應:一、考慮支持由台灣的基督教團體啟動的,一個財務自主的聯合教育計畫,而不需要聯董會的長期支持;二、不支持使用中國大學名稱的的任何計畫。這是確立的對台事工的兩項基本原則。

聯董會對台工作委員會繼續尋求在台設立基督教大學的各種考量。1952年1月14日派芳衛廉祕書訪台,徵詢各界人士意見後,於同年4月2日提出設校「備忘錄」,這也成為後來建校的基本藍圖。他開宗明義地指出:台灣需一所全新的,且不同於以往的大學,他「不考慮一所典型的或複製(中國) 大陸的大學」。面對持續不斷的「復校」壓力,他很清楚地回應:「我瞭解到再回到舊有模式的趨勢是難以抗拒的,但我相信除非我們抗拒成功,否則我們終將失敗」。

這正是對台灣提出任何「復校」的計畫劃下句點,亦即切斷了原有的「中國元素」。在台籌建基督教大學的計畫,在既定的原則下,持續而且具體地在聯董會進行著。

二、長老教會積極爭取

時任台南神學院(簡稱「南神」)的年輕院長黃彰輝牧師,顯然被聯董會這些資訊所吸引,尤其是基本原則的第一項,正符合長期「鼓吹」建立一所「基督教大學」的陳明清長老的願望;而第二項更符合黃院長的「台灣人的基督教大學」的口味和期盼。於是由南神副院長彌迪理(Rev. Beeby) 去函聯董會表達意願,並獲善意回函詢及設校的理念,要他提出「能象徵新時代的教育理想」。

根據黃武東回憶錄所述:「時任台南神學院院長的黃彰輝牧師眼見這資金無法利用,即興起與聯董會磋商在台灣設立基督教大學之議,並曾多次向董事長Dr. Van Dusen及總幹事Dr. William Fenn談論此事」。後來,美國聯合長老教會的代表Dr. Charles Leber在聯董會上極力主張:「除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動來申請外,不應由本董事會自動在台建校」,此建議獲董事會通過。

1952年9月,彌迪理副院長接受聯董會邀請赴美訪問基督教大學,為期三個月,然後向聯董會報告提出:創立「手腦並用的教學,學勞並重的學府」的構想,「這也是創立東海大學的起點」(註1)。這個構想正好符合芳衛廉祕書所提的建校理念。這個「起點」應是建校計畫落實具體化的開始。

三、長老教會是「共同創辦者」

黃彰輝院長見時機成熟,於是派總幹事黃武東牧師於旅英回國途中,轉赴紐約參加聯董會會議表達台灣建校的決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有絕大的關心與歡迎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所計畫將建設大學於台灣之事,同時總會願表示絕大的協力來幫忙到這個目的達成。」(註2)

1953年5月經聯董會討論後獲得接納,並議決在台設校,且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為Co-Founder(共同創辦者) (註2) ,6月聯董會派芳衛廉博士陪奧柏林大學葛理翰(Dr. Graham)前院長抵台正式展開建校籌備工作。但是,這個「共同創辦人」一詞從未在官版校史中出現。

四、黨國強勢介入運作

到了正式開始籌辦階段,第二個「共同創辦者」(政府官方代表)正式接盤,校長人選的難產,已呈現鳩佔鵲巢之勢。經過編輯後的校史,長老教會派出的籌委會代表,名單和官史頗有出入,黃武東回憶錄中的代表是許有才、黃彰輝和黃武東。但是二位黃牧師卻不見於影也不見於文,許有才議長只出現在首次會議的留影上,文註說明用”Rev. Hsu Iou Chai” 而非漢名,反而是外籍代表均用漢名。陳明清長老出現在勘察校地影相,也出現在刊物的新聞照片。資訊比較完整的只有彌迪理牧師,有文亦有相。這是官史刻意清洗的結果。

程海東校長任期中,黃武東牧師才出現在尼克森主持破土典禮上的「歷史圖片」中,而黃彰輝牧師只能在1959年首屆畢業典禮的新聞影片「今日東海」中尋找他的影像。難怪這五位籌設東海大學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在東海校史中面目至今都模糊不清,連早期校友大都也沒留下印象。

五、上帝忠僕的行與影

綜合美國聯董會”The United Board and Tunghai University”(1951-1955) 會議記錄和台灣教會公報社有關文獻,可以勾勒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籌設東海大學所扮演的角色和貢獻。

1. 黃彰輝(1914-1988) 牧師,總軍師和指揮官的角色。

周聯華回憶錄(p.271) 描述:「彰輝是一個熱情奔放的理想主義者,他有一大堆的理想、策略,他是動口不動手的人」。Dr. Van Dusen也曾向黃武東牧師誇獎:「我在遠東見到一位很聰明的人」,這個人就是黃彰輝牧師。在教會,他被定位為「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東海籌設過程中,從他和Dr. Van Dusen接觸到取得Co-Founder的認定,這都是黃彰輝牧師所能發揮的長才。


黃彰輝牧師和芳衛廉祕書長(1959)。圖/本文作者林碧堯提供

2. 黃武東(1909-1994) 牧師,構想和理念的執行者。

周聯華回憶錄(p.271) :「武東卻是什麼話都不說,靜靜聽的人。… 武東是不說話只做事的人,他能把晚上討論的東西,一件件成為行動」。對照他在長老教會16年總幹事的輝煌記錄,這應是相當適切的描述。難怪周聯華牧師說:「彰輝的頭腦、武東的行動,他們二位是絕配」,不只成就了東海大學,更也成就了「那一階段長老會的全盛時代」。


黃武東牧師在破土典禮上祈禱(1953)。圖/本文作者林碧堯提供

3. 陳明清 (1903-1964) 長老,在長老教會中被譽為「推動台灣基督教大專教育的先河」。東海創校期任校地委員,並任校董(1954 -1962) 達八年,「可惜最終因以本土為主的教育理念與其他主事者不合,以致退出董事會」。


陳明清長老參與校董會(1953)。圖/本文作者林碧堯提供

4. 彌迪理 (1920-2013,H. Daniel Beeby) 牧師,是一位「台灣的義者,為了台灣自由付出代價的人」。參與東海大學籌設工作,並任籌備委員(1953) ,校董三年(1953-55) 。1972年因「國是宣言」被政府驅逐出境。


彌迪理牧師(後右一)參加校籌委會(1953)。圖/本文作者林碧堯提供

5. 許有才 (1903-1984) 牧師,高雄中會議長,在長老教會中被譽為「倍加運動之父」。原本代表長老教會進入東海大學籌備委員會,但有關資料卻不易查到。


許有才牧師 (前右一) 參加首次籌委會 (1953)。圖/本文作者林碧堯提供

東海大學過完60週年校慶後,正進入另一階段發展,時空的轉變幾乎已讓老東海成為不可逆(Irreversible) 反應。參與創校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長老們,全心全力地付出,彰顯了上帝的榮耀,受此恩典的校友們,實在有責任把東海大學的創設歷史向社會交代清楚,這也才符合校訓「求真」的真諦。本文拋磚,期能引玉,請勿見罪。

註1:台灣人的先覺 黃彰輝,張瑞雄著,望春風出版社,2004
註2:黃武東回憶錄, 前衛出版社,1988
(2016/11/11)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