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探索烏塗窟 重現大溪煤礦軌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探索烏塗窟 重現大溪煤礦軌跡

 2019-05-08 14:52
邱明男先生(中)在自宅前熱情為大家解說。圖/唐植梅
邱明男先生(中)在自宅前熱情為大家解說。圖/唐植梅

大溪早年除了樟腦、木材、製茶業外,煤礦也是重要產業。大溪烏塗窟礦業遺址,就見證了大溪媒礦產業的興衰歷史。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了探索大溪老礦坑的故事,經地方人士奔走協助,很快就聯繫上昔日的正福煤礦主人,5月7日一行人便在微雨的天氣中,挺進大溪烏塗窟礦業遺址。

通過軍事管制區及曲折山路,首先到了傳說中的舊坑口位置,但遍尋不著坑口,於是再沿著昔日的運煤台車道往上爬;由於兩側都是陡峭山勢,加上之字形狹窄山路轉彎困難,行進中幾度出現驚險,一段路後突然眼前一亮,山裡植滿林相的空地上,昔日正福煤礦主人邱明男先生正站在自家三合院埕前等著大家。

逾80歲的他帶著大家前往住家旁的坑口遺跡,同行的李後斌先生提問礦藏,邱先生以坑口位於水平線280多公尺,當年挖礦可往下挖至300公尺作比喻,讓大家了解礦藏豐富,尤其坑口就能挖到煤,更令人稱奇。

根據昭和19年(西元1944年)出版的「大溪誌」記載,大溪烏塗窟的正福煤礦在日治時期是由台陽礦業公司海山礦業開採,戰後幾經轉手,1970年後由許阿章先生承受,由於他在海山礦業所服務多年,熟悉深部本層煤質優量豐,所以設定計劃為開採海拔-350公尺以下的本層煤,開挖長達19年,直到1989年底才撤收廢坑,是大溪所有礦坑中最後收坑礦場。

僅管在地人士對過去礦業時代如數家珍,但廢坑後的遺址只剩荒草一片,相較之下,山下位於大溪龍山寺附近的煤球煉焦爐,保存就明顯良好。


正福煤礦坑口。圖/唐植梅


位於民宅旁的煉焦爐保存良好。圖/唐植梅

現在年輕人可能沒見過煤球,但70年代瓦斯普及之前,煤球是民生必需,一般家庭都用煤球來燒水煮飯。一行人回程拜訪煉焦爐主人,獲得對方同意參觀,並且陪同解說;僅管市場需求不再,煉焦爐主人仍細心維護。包括8個灶口、爐內燒製的圓頂空間、煙囪,甚至爐外的凹型排水地磚等,至今仍維持過去完整樣貌。

這次探索之行,讓大家看到了過去礦業時代的台灣生活軌跡,也看到了台灣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的價值,但如何將這些資產文物完整保存下來,則有待更多人的努力。


停用30年的煉焦爐內可容納數人。圖/唐植梅


埋藏在荒草中的金瓜坑不易發現。圖/唐植梅


向邱明男(左)提問的李後斌(右),是大溪李騰芳家族後代。圖/唐植梅


運煤台車道的沿線山路都是油桐落花。圖/唐植梅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