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大城小事】見證文化流轉的歲月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大城小事】見證文化流轉的歲月

 2021-09-18 13:00
鳥居為人間與神界的區隔,穿過鳥居即進入神之領域;園區的鳥居受時代背景影響,上樑被拆除而形成獨特的雙十造型。圖/周永受、鄭兆婷
鳥居為人間與神界的區隔,穿過鳥居即進入神之領域;園區的鳥居受時代背景影響,上樑被拆除而形成獨特的雙十造型。圖/周永受、鄭兆婷

清幽靜謐的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擁有莊嚴的建築樣貌與蓊鬱的自然環境,歷經保存修復及活化再利用,不僅承載著歷史記憶,更將人文溫度延續下去。

座落在山林環抱之中的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不僅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建築,更是尊重與包容不同文化的體現。原為桃園神社,後轉為桃園忠烈祠,從1938年落成至今,歷經數十載時光,建築設計不只是融合在地特色,呈現細膩精緻的工藝,也記錄著台灣歷史與思維的轉變,讓園區成為社會文化與休閒遊憩體驗的雙重場域。

神聖空間的時代意義

日治時期開始,日本神道信仰與神社相繼引進台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和日本之間進入戰爭準備期,日本開始提出「國有神社、家有神棚」的口號,台灣總督府更在1934年實施「一街庄一社」神社建立方針,除了作為各地社會教化信仰中心,也取代台灣傳統寺廟,以國家神道推動皇民化運動,桃園神社即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而成。

神道是日本人的傳統信仰文化,天地萬物中令人敬畏者皆能成為崇拜對象,從山、海等自然物體或現象,到神話傳說的英雄人物,都可以被視為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蔡錦堂表示,明治維新時期推動「國家神道」,將日本天皇神格化,宣揚效忠天皇及其統治的正當性,具有濃厚的國家或皇室價值觀存在,而當時桃園神社即是奉祀開拓三神及明治天皇等國家神道系統的神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隸屬新竹縣政府管轄的桃園神社轉為新竹縣忠烈祠使用,入祀戰爭期間為國家所犧牲的英靈。1950年行政區劃分改變,更名為桃園縣忠烈祠,隨著忠烈祠祀辦法的修正,入祀基準才擴大到因公殉職的公務人員。「無論是桃園神社或桃園忠烈祠,都不是承平時期的產物,而是和戰爭有所關連。」蔡錦堂認為,雖然神社與忠烈祠的背景都攸關戰爭,神社英靈或忠烈祠烈士更是體現掌權者價值觀,但在文化園區的陳述與詮釋下,讓人們瞭解空間的權力移轉,將國家價值回歸到人民價值。


以中軸線的配置設計,展現居高臨下的眺望,也象徵著崇高地位。圖/周永受、鄭兆婷

歲月流轉的建築人情

桃園神社位於虎頭山的林木之間,由日治時期的新竹州內務部土木課建築技手春田直信規劃設計,以台灣檜木為建材,呈現均勻對稱的空間配置。從入口社標拾階而上,經過參道兩旁的石燈籠,進入鳥居後,沿途遇有一匹銅馬、一對狛犬,穿越中門後,映入眼簾的是拜殿與本殿。由內而外呈現一中軸線,中軸線兩側分別有手水舍、社務所、東司、管理室等設施。


參拜日本神社及寺廟前須洗淨身心。圖/周永受、鄭兆婷

手水舍即是提供洗手與漱口的地方。圖/周永受、鄭兆婷

台灣大部分的神社在戰後陸續遭到拆除、只保留部分建築構件,或任其自然毀損。1985年,桃園縣忠烈祠原本預計拆除重建,公開競圖得標的建築師李重耀、李政隆在實地場勘後決定放棄設計權,並推動神社保存及修復,各方輿論也提出保護古蹟的呼聲,地方政府終於接納並進行整修,使其成為少數被完整保留的神社建築,亦於1994年經公告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拜殿是園區內最大的建物,兩旁的廂房安奉著烈士牌位,亦在此舉行春秋祭典。圖/周永受、鄭兆婷

「不只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木構神社,更是具有深刻人文歷史厚度與折衝的古蹟。」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林曉薇表示,園區與地方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例如設計監造者春田家族曾多次來台探訪神社,維持深刻的友好關係;在神社存廢討論時,建築界、藝文界人士與學者的聲援,展現公民意識的力量;或是桃園仕紳家族舉辦神社的首場神前結婚儀式,都充分展現人與地方的重要情感與記憶,也讓園區的保存歷程及功能有了轉變,成為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的重要事件與見證。


狛犬被視為守護神明「差使」,在日本神社及寺廟入口,左右兩側會各放置1隻。圖/周永受、鄭兆婷

位於高台之上的本殿,僅限主祭者進入。圖/周永受、鄭兆婷

場域再生的文資價值

「建築保存,不只是留下精美的建築,背後更是蘊藏豐富的故事。」林曉薇認為,善用歷史場域的文化資產、完整解說的導覽服務及多元觀點的教育課程等,可以讓更多人瞭解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的文資價值與當代涵義,並深入理解台灣文化及政治變遷的過程中,所保存不同時代背景的空間形式及人文內涵。

為了保存古蹟原貌,也讓空間運用更加多元,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歷經兩期修復工程,於2020年7月重新對外開放。除了每年緬懷追思的春秋祭典,更以四季節氣為主題,規劃「爛漫春櫻祭」、「仲夏祝福祭」、「暮秋稻禾祭」、「臘冬燈籠祭」等活動,搭配神社市集,呈現濃厚的日式風情。

「從神社轉為忠烈祠的歷程,就是文化資產和多元觀點的最佳素材。」桃園市政府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所長李彩華表示,園區在今年7月申請通過「桃園孔廟暨忠烈祠神社文化園區」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未來將規劃不同主題的環境教育及探索體驗課程。此外,園區即將推出以烈士故事為主軸的「忠憶劇場」,在結合文化資產的表演場域裡,讓觀眾透過沉浸式體驗,與當代歷史產生連結。


藏仙市集。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經歷不同的世代、政權與人事物的變遷,從桃園神社、新竹縣忠烈祠,再到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文化意義不再那般遙不可及,園區也已成為拍照打卡及電影取景聖地,閒暇之時不妨前往走走,親近感受置身日式氛圍的靜謐。


來到園區,寫下祈福繪馬,感受不一樣的人文溫度。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75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