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五百年前的借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五百年前的借鏡

 /高雄市 退休人員 2017-11-05 18:01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500年前的10月31日,馬丁・路德將他對天主教會的一些爭議,特別是贖罪券及煉獄等腐敗問題(信徒可為死去親人購買贖罪券)的批判,寫成《九十五條論綱》並張貼在威登堡的教堂大門,馬丁・路德認為人的救贖乃是根據聖經新約羅馬書使徒保羅傳講的「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所做的選擇,而不是靠做善事、積功德的好行為,將信徒和神的關係個人化,折損了教皇的權威、降低天主教會的影響力,顛覆了傳統的階層化社會,弱化了歐洲的封建制度,也為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奠定基礎。對了那就是「抗稅」,成為後世典範。歷史上,反抗稅收不公而起義革命比比皆是,如:英國「茶稅案」導致美國獨立戰爭;伊斯蘭教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譴責專制政府對百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號召廣大農牧民和手工業者抗稅。

500年後,深陷於賦稅不公的台灣,如同當時羅馬教廷以贖罪券正當化徵稅的行徑,台灣經濟成長停滯,財政部近三年(2014-2016年)稅收卻超徵逾4239億元?台灣之所以要改革是因為人民的呼聲很大也很不滿!進入民主法治的台灣,財政部還有九千多條解釋函令,是霸王條款,有些是30年前不合時宜的法條早該廢除,但稅務單位仍奉為圭臬;司法機構不依憲法竟然錯用解釋函令,把子法勝過母法,而且違背憲法。馬丁.路德《95條論綱》中第46條提到有關稅的改革「稅應該符合人民需要」,中古時期主教都願意改正(天主教會在1550年代正式廢止出售贖罪券),但國稅局對於民怨置之不理比中古時代更囂張。

最近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曾建元教授曾上媒體公開指責國稅局趁火打劫,曾教授的宿舍失火後,卻在3年後收到台北國稅局的裁處書,指和解賠償金為所得,要求補繳所得稅和罰鍰20多萬元。他隨即向台北國稅局提出申復,該局雖更新處分,但仍要求曾教授須一一提列賠償金的後續支出清單和證據,否則仍列為所得,令曾教授為之氣結,失火已傷元氣和財務,國稅局卻落井下石,一點同理心都沒有,國稅局只是道義放兩旁利益擺中間。

我們在全球經濟的競爭中年年退步,其中一項牽涉到「稅務」的問題,世界銀行發布「2018經商環境報告」,在190個經濟體中,台灣經商便利度排名15,較去年退步4名,主因「獲得信貸」及「繳納稅款」兩項指標意外退步。

我們都知道賦稅收入為政府施政的重要財源,若無充裕之稅收,不但公共建設及一般政務無法有效執行,科技研發及教育文化也難以推展,而社會福利、社區發展、環境保護及退休撫卹亦無法支應。如此一來,非但經濟永續成長堪憂,社會公平安定亦將大受影響,但賦稅人權是所有徵稅的原點,政府也不能為「爭稅而強徵稅」;我們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給後人一個寶貴的歷史經驗,是值得大家來學習和深思的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日子。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