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人物】不斷學習成長的護理科長 林鳳嬌(1921〜2010)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人物】不斷學習成長的護理科長 林鳳嬌(1921〜2010)

 2021-05-13 09:50
林鳳嬌。 圖/擷自網路
簡介:

林鳳嬌,1921年出生於日治時代貧困的桃園農家,小學畢業後只讀了一年高等科,就被她的二哥叫去宜蘭做女工。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發動戰爭開始在地方組織「女子看護班」,林鳳嬌在1938年參加了半年的課程並以第一名成績結訓。之後又報考「新樓基督教醫院護士、助產士訓練講習所」考試,第一名被錄取,因為她已有一些看護訓練,學習過程很順利,並考取護理助產執照。

1941年日本政府創設「台灣保健協會」並於台北設立「保健館」,由日本學護理返台的陳翠玉擔任護理部主任推展全台保健工作,林鳳嬌參加了第一期訓練後被分發至高雄州的保健所服務。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林鳳嬌回歸保健館編制,她陸續被派往桃園復興鄉及新竹尖石鄉做山地衛生保健教育,1949年至1953年被派至台北縣中和鄉的示範站擔任護理長;之後她又被借調到台中的婦幼衛生委員會,在台中示範門診和工作站展開基層人員的訓練。後來林鳳嬌有機會獲得WHO的獎學金,赴夏威夷大學攻讀護理學士的學位,並順利於1962年取得學位。學成後歸國,她被當時省衛生處長許子秋調任衛生處擔任第五科科長,負責公共衛生護理與助產、醫院臨床護理等工作。1995年、2008年她先後獲衛生處與台灣護理師護士公會表揚。2010年她逝世,享年90歲。

林鳳嬌,1921年出生於日治時代貧困的桃園農家,小學畢業後只讀了一年高等科,就被她的二哥叫去宜蘭做女工,但她不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二哥結婚後她又回到桃園跟著大嫂學裁縫。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發動戰爭開始在地方組織「女子看護班」,召集地方婦女參加為期六個月的密集護理訓練,林鳳嬌在1938年參加了半年的課程並以第一名成績結訓。之後她隨大哥搬到高雄,在州廳裡擔任水道課雇員的工作,有一天因公出差前往台南,看到火車上有「新樓基督教醫院護士、助產士訓練講習所」的牌子,她打聽之後去報名考試,竟然考了第一名被錄取,因為她已有一些看護訓練,學習過程很順利,並考取護理助產執照,但當時不敢去執業,後來經人介紹到台北後車站胡水旺醫師的耳鼻喉科醫院工作,兩年後她回到家鄉和一位開業的助產士一起執業。她們一天有時要接生三、四個小孩,順利生產當然沒問題,遇到難產就忙得緊張又害怕,經驗多了反而讓林鳳嬌更不敢自己開業,因為她覺得兩條人命在手上壓力太大,所以她開始想轉換跑道!

1941年日本政府創設「台灣保健協會」並於台北設立「保健館」,由日本學護理返台的陳翠玉擔任護理部主任推展全台保健工作,之後隨著戰事激烈,為培訓護理人員又開辦台灣地區保健婦養成計畫,各地方州廳推薦護理人員參加訓練,林鳳嬌參加了第一期訓練後被分發至高雄州的保健所服務,當時台灣已開始受到美軍轟炸,每天她們都得躲避空襲又得救助傷患!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林鳳嬌回歸保健館編制,1946年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派往桃園復興鄉及新竹尖石鄉做山地衛生保健教育。當時重點工作就是婦幼衛生,為減少產婦及嬰兒死亡率,對孕婦調查及產前檢查和產後健康管理。1949年至1953年,林鳳嬌又被保健館派至台北縣中和鄉的示範站擔任護理長,在當地,她結合地方資源組織媽媽會、兒童會,順利展開工作,獲得相當的成果,因此後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省衛生處合作成立「台灣省婦幼衛生委員會」設在台中衛生院時,她又被借調到台中的婦幼衛生委員會,1953年起開始分批調訓各縣市衛生局及鄉鎮市衛生所的工作人員,在台中示範門診和工作站展開基層人員的訓練。

1959年「婦幼衛生委員會」擴大改制為「婦幼衛生研究所」,林鳳嬌擔任第四組主任,負責護理工作之計畫、訓練、輔導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這時她終於有機會獲得WHO的獎學金,得以赴夏威夷大學攻讀護理學士的學位,並順利於1962年取得學位。學成後歸國,她被當時省衛生處長許子秋調任衛生處擔任第五科科長,負責公共衛生護理與助產、醫院臨床護理等工作。林鳳嬌長久與基層工作人員接觸,深知婦幼衛生保健工作的問題,所以她在衛生處主持護理行政可說駕輕就熟,1986年,林鳳嬌從衛生處服務任滿退休,她又在台中婦幼衛生保健中心擔任執行秘書,五年後才真正休息。1995年、2008年她先後獲衛生處與台灣護理師護士公會表揚,她一生寫下了不斷挑戰自己學習上進的護理生涯。2010年她逝世,享年90歲。


1965年8月林鳳嬌(右1)受派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第一次護理人員配置研習會。圖/擷自網路

※本文將收錄於《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續集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