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916年5月15日 原籍俄羅斯的第一夫人蔣方良出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1916年5月15日 原籍俄羅斯的第一夫人蔣方良出生

2017-05-15 08:01
蔣方良,原名法伊娜·伊帕奇耶夫娜·瓦赫列娃,祖籍白俄羅斯奧爾沙,蔣經國妻子,並與之育有三子一女。圖/取自維基百科
蔣方良,原名法伊娜·伊帕奇耶夫娜·瓦赫列娃,祖籍白俄羅斯奧爾沙,蔣經國妻子,並與之育有三子一女。圖/取自維基百科

近代中國史上,蔣氏家族出了兩位「第一夫人」,一位是家族顯赫、學識卓越,在政治、外交領域曾經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另一位則是孤兒出身、心地善良、低調平凡,在家庭當中扮演賢妻良母。前者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後者是蔣經國的太太蔣方良。

蔣方良出生於1916年5月15日,原名叫芬娜•伊芭提娃•瓦哈瑞娃,是一位白俄羅斯人。她自幼父母雙亡,與大17歲的姐姐安娜兩人相依為命。1933年,17歲的芬娜從工人技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了烏拉重型機械製造廠工作。也就是在烏拉重型機械製造廠,她愛上了一位名叫尼古拉,他就是蔣經國。

兩人在1935年3月15日結婚,同年12月14日生下蔣孝文,2年後的3月25日,蔣經國帶著蔣方良和孝文離開蘇聯,4月19日回到中國上海,原離家國的蔣方良踏上中國土地,自此走進蔣家的第一家庭。


在蘇聯期間的芬娜(蔣方良)與蔣經國在海邊戲水。圖/維基百科

蔣方良在中國多采多姿的12年

1937年到1949年,蔣方良在中國住了12年,足跡遍及溪口、杭州、上海、重慶、贛南,這段期間長女孝章、次男孝武、三男孝勇相繼出生,蔣孝勇生前曾經說過,贛南的生活,可以說是蔣方良嫁進蔣家後最多采多姿的時期,就像在蘇聯時一樣,那時候的蔣方良,是一個十分活躍且積極的少婦,但隨著蔣經國在政治權力上的高昇,蔣方良在公眾場合出現的機會逐漸減少。

1949年,蔣經國一家剛到台灣時,住在中山北路旁的長安東路18號,在那裡她和蔣經國度過一段子女承歡膝下的歡樂時光,直到1967年,全家才搬到大直七海官邸。


1950年蔣家全家福,前排左二為蔣方良。圖/維基百科

1950年代蔣經國的家庭聚會,其女蔣孝章宛如童話故事中的公主,細心切著蛋糕。圖/取自網路照片

搬入七海官邸後的蔣家,從此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蔣經國擔任總統後,不喜夫人過問政治,蔣方良從此變成一位在政治上沒有聲音的家庭主婦,除了蔣經國出國訪問到機場迎送,或是在選舉時,她和蔣經國一起投票,鮮少在公開場合看到蔣方良和蔣經國一同進出的畫面。

蔣經國的媳婦蔣方智怡曾經對友人指出,蔣經國在世時不分日夜忙於政務,但每天不管多晚,蔣方良都會坐在客廳等經國先生回家。

輪椅上的老婦  送別丈夫和三個兒子

自1988年到1996年,8年當中,蔣經國及三個兒子孝文、孝武、孝勇相繼過世,從電視上看到她坐在輪椅上,替丈夫及三個兒子送終的畫面時,外界看到她的悲愴難抑的表情,也是台灣民眾對這位前第一夫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畫面。

蔣方良生前曾經說過,每通來自榮總的電話鈴聲,都是催促她再趕一趟傷心路程。

孤寂晚年  基隆漁港銅像前思念丈夫

失去丈夫和三個兒子的蔣方良,晚年深居在七海官邸,除了在自家院子曬曬太陽,蔣經國生日出現在頭寮,蔣方良幾乎足不出戶。

蔣方良晚年身體好時,會在隨扈及醫護人員陪同下,到位於基隆的漁港,漁港碼頭有一座蔣經國的銅像,刻劃神似蔣經國,坐在輪椅上的蔣方良,會在銅像前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

蔣方良到中國和台灣後,直到過世前因為身體狀況等因素,不曾回去過故鄉。她在1992年6月接見來自故鄉白俄羅斯明斯克市長吉拉西門柯時,曾經向這位市長表示:「我有50年沒有回去了」。

蔣方良晚年的孤寂,不僅是思鄉,最愛的丈夫及三個兒子都比她早逝,才是心中最深沈的痛。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