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馬英九黑箱作業,不屑與國會溝通,未經各部會評估,草率決策,一意孤行,透過中國「國台辦」送件,申請加入亞投行,卻遭中國政府拒絕,不能成為創始會員國。馬政府損害國家信譽自取其辱後,仍一味討好北京,表示要持續申請加入一般會員,名稱以「中華台北」為底線。
從戰略外交和經濟層面考慮,吾人認為台灣不應該,也沒有必要加入「亞投行」。
習近平為了追求大國夢,欲與美國爭霸成為世界的「冠軍國」,竭力挑戰美國二戰後所建立的國際秩序(Pax Americana),包括總部設在華府的「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和由美日主導,總部設在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ADB)。「亞投行」即是由北京倡議、控制,與美日抗衡的國際金融機構。馬英九扈從北京,隨同中國對抗美、日,盲目討好習近平是敵友不分,認賊作父,將大大傷害台灣,因此台灣人民應該強烈抵制和抗爭,反對加入「亞投行」。
「亞洲開發銀行」(ADB)在1966年成立時,台灣即以中華民國(ROC)名義加入為創始會員國,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未參加。1985年北京改變策略,不但申請加入ADB並且附加入會條件,要求取消台灣ROC會籍,或改變其會員名稱為”Taiwan,China”,企圖在國際間把台灣定位成中國一部分。ADB拒絕北京排除台灣的勒索,但要求台灣改用”China,Taipei”名稱。
當時國府領導人非常氣憤,認為有損國家尊嚴,決定退出ADB。外交部長朱撫松多次鄭重聲明中華民國政府「絕不接受任何牴觸ADB章程或影響我國地位、利益或名稱的安排」。
ADB是當年台灣參與的少數政府間國際組織,雷根總統擔心國府在負氣之下可能退出,乃在1985年11月派William Clark(前國安顧問)為特使到台北規勸蔣經國總統。Clark訪台不久,與蔣關係良好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亦接受華府之託走訪台北,建議老朋友對ADB採取彈性作法。經過立法院多位立委質詢後,國府採取了對ADB「三不」立場:不接受改名,不退出,不出席會議,表示不滿和抗議。
台灣在ADB歷史說明北京敵視台灣,和傷害台灣的經驗歷歷在目。為什麼馬政府仍不顧一切要討好中共政權?
台灣參與ADB已將近半世紀,除了負擔其1650億美元資本額1.094%外,也做了可觀的捐助,但從ADB的獲利卻微不足道。這不是因為該銀行故意歧視,而是台灣的政府和企業不夠積極爭取,加上台灣企業界缺少國際競爭力,未能在ADB的許多工程競標勝出。
由北京主導的亞投行更不可能讓台灣有機會增加國際參與或獲得國際基礎工程標。財政部長張盛和估計投入22億美元資金可能成為「壁紙」屬「有先見之明」,更加白目的國民黨主席大言不慚,稱出資400億才能彰顯實力;如果朱獨具慧眼,他儘可動用國民黨1,350億的黨產投資亞投行,彰顯K黨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最富有的政黨。
總之,加入亞投行是錯誤的議題,對台灣毫無幫助。台灣的當務之急是研議如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加強與美、日、印度雙邊貿易的議題上。
馬政府口頭上說要加入TPP,但實際上並沒有研議配套,也未與各界磋商。民進黨主席和2016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應展現與國民黨的區別,她的政見應該端出經濟牛肉,提出振興台灣經濟方案,讓選民看到台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