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行政院長林全對於公布最新一波內閣人事之前,部分名單就已經曝光,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感到相當的挫折感,還向媒體道歉「沒有讓各位覺得我們的人事完全做到滴水不漏」,林全似乎把內閣人事當成了蘋果最新產品,要保密到發表會上才宣布。
其實林全也不必為此太感挫折,以嚴密控制資訊聞名的蘋果,發表會前也都會有諸多消息洩露,何況是選後才七拼八湊剛剛組成的團隊,不比蘋果是有歷史、有固定團隊的企業,要求消息完全不走漏,那是強人所難,更非民主作風,可理解若還在尋人階段,一旦曝光「見光死」會造組閣的困擾,但若是已經確定的人選,人事就算提早曝光,接受全民公評有有何關係?蘋果發表會要保密到底,是因為要創造發表會的高潮,更有打造蘋果光環的意義,林全想把人事當成蘋果發表會一樣保密到底,如今又不是還在選舉得要創造宣傳上的高潮,難道是要搞「造神」嗎?
整個社會對人事的關切似乎集中在人身之上,媒體品評閣員,也多從人身角度,譬如說是「政大幫」取代「台大幫」,大驚小怪政大財稅包辦財經三首長,又挖掘許多閣員都是林全在小英教育基金會的班底云云,或批評男女、族群比例,有的媒體人則抱怨許多閣員根本先前沒沒無聞「聽都沒聽過」,但閣員上台是要做事的,不是要拿來當花瓶擺好看,林全選擇熟悉信任的閣員,對接下來的施政最為有利,不需刻意為了「平衡」選擇好看、出名的人選。
但或許我們對新內閣的注意力,應該多放在政策上,新內閣人事逐步宣布至今,都只有名單,名單出爐後,各部會首長都尚未發表具體的政策方向,不論是民意代表,或是媒體監督,其實應該把方向放在政策,而非人事名單本身,畢竟這些人最終是要來做事的,而台灣面臨的許多挑戰,更是需要立即提出因應策略。
譬如談到蘋果,近年來台灣電子業相當倚賴身為蘋果供應鏈所帶來的營收,很不幸的是蘋果智慧型手機已經出現飽和,iPhone 6s與6s Plus系列上市創下一波銷售高峰之後就快速下滑,蘋果要求供應鏈減產3成,如今蘋果產品讓供應鏈越來越難啃,上市時要在短時間內大量供貨,因而得擴大產能,一旦上市熱潮過後出貨卻快速衰退,為上市時所準備的產能閒置。
智慧型手機也不僅蘋果出現出貨成長停滯,事實上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都已經呈現飽和,只剩少數如印度市場還有成長空間,中國手機品牌「大可樂」於2016年3月宣布破產,就反映出中國市場飽和的現況,預計目前中國300多家手機品牌在1年內可能有半數將倒閉。
電子產業的市場變化,更不只在於智慧型手機,稱霸半導體業24年之久,過去總是被台廠稱羨為「高毛利」、「高附加價值」的代表企業英特爾,19日宣布全球將裁員1.2萬人,高達總員工數的11%,主因是英特爾開拓新空間的努力碰壁,6成營收仍來自衰退中的PC市場;同樣在PC時代稱雄的台灣產業鏈,近年來也跟英特爾一樣一直在找尋新的出口,卻四處碰壁,過去不可一世的英特爾都在市場劇變下吃癟,台灣又更該何去何從?
內閣人事出爐,對他們的期許,應是希望新閣員能對台灣的未來提出見解,或是至少討論方向,而非鑽研到底是政大幫還是台大幫,若是對這個問題沒有解答,這些閣員可能都做不滿一年就一一折損,討論是否結黨成幫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