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體署調查:運動最少族群 輕熟女上班族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體署調查:運動最少族群 輕熟女上班族

 2013-12-25 16:38

教育部體育署今(102)年委託進行102年運動城市調查發現,國人規律運動比例偏低的族群為女性、30-44歲及上班族。至於不運動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 (50.6%),其次則是因為工作太累(22.1%)、懶得運動(19.6%)。

不過,幸運地是,國人的運動習慣有穩定成長表現,以101年與102年相較,運動人口從82%微幅上揚至82.1%,規律運動人口方面,從30.4%提升至31.3%,尤其規律運動人口中,有高達八成八以上的受訪民眾表示,個人已經持續半年以上的規律運動行為,代表民眾從事運動的習慣越來越穩定。

除了運動人口比例持續上揚、運動習慣更臻穩定外,民眾偏好的運動種類也有逐漸洗牌的趨勢。今年度調查結果顯示,與城市環境互動關係緊密的運動項目,像是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爬山等仍然名列前茅,其中慢跑與爬山等運動,102年分別成長了2.6%、1.6%,幅度明顯上揚,呼朋引伴效力驚人,與近年來全台盛行的慢跑、路跑與單車的活動興盛,有明顯的相關,也與民眾為「追求健康」目的而動相呼應。以往都穩居民眾偏好項目前3名的籃球,則首次掉到3名外,是否顯示民眾偏好運動項目有逐漸洗牌的趨勢,值得持續觀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顯示男、女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的差距從101年的11.2%,縮減至今年的8.6%,主要是因為女性規律運動人的比例從101年的24.8%大幅成長到102年的27%,民間專為女性族群辦理的運動與活動也時有所聞,近日報導也指出,我國女性人口首度超越男性,代表著政府近年致力推動兩性平權、性別主流化政策等,確實呼應民眾的期許與要求。

體育署長何卓飛分析,各城市舉辦體育活動的頻率、民眾對於體育活動訊息的接收度、打造運動島計畫的知曉度方面,也均有相當的提升,因此都正向回饋到運動人口的數字上。雖然如此,何卓飛仍強調要努力爭取女性、年齡層30~44歲、上班族等規律運動比例相對較低的族群,投入規律運動行列。特別是可能因為健康因素,較不愛運動的銀髮族群,體育署在明(103)年會擴大辦理體適能檢測活動至65歲以上銀髮族,希望銀髮族擁有好的體適能,讓老年生活更健康。

以下則就今(102)年運動城市調查之重要結果做分項論述:

一、規律運動人口維持三成以上,102年達31.3%,其中性別差距(8.6%)較101年縮小2.6%;而規律運動比例偏低的族群為女性、30-44歲及上班族。

自95年起,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從94年的15.5%逐年提升,在101年的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突破三成,達到30.4%,在102年則達到31.3%,較101年提升0.9%。

在規律運動人口中,高達八成八以上的民眾表示個人已經持續半年以上的規律運動行為。

女性(27.0%)、30~44歲(18.8%~19.7%)、上班族(18.2%~21.0%) 等特質民眾,規律運動比例相對偏低。而規律運動人口中的性別差距從101年的11.2%,至今(102)年的8.6%(男性35.6%、女性27.0%),差距縮短了2.6%。

運動人口也持續微幅增加,102年全國已有82.1%的運動人口(比101年的82.0%上升0.1%);102年全國不運動人口則下降至17.9%。

二、民眾主要運動目的有為了健康、身材、興趣等;而不運動的主因則是沒時間、工作太累、懶得運動等,另外,銀髮族則多以因健康狀況而不運動。

民眾運動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健康」而動 (71.9%),其次則是為了身材(16.6%)與興趣/好玩/有趣(12.4%)。

而民眾不運動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 (50.6%),其次則是因為工作太累(22.1%)、懶得運動(19.6%)。

值得關注的是,在35-39歲的族群中,「沒時間」是不運動的最主要原因,比例高達64.1%,而13-24歲的族群中,除了有近半成的人表示「沒時間」運動外,也有28.1%-29.9%的人表示「懶得運動」;不過,70歲以上的族群則是以「因健康狀況不能運動」為不運動的主要原因,比例達37.6%。

三、沒有運動者多以女性、藍領、30-39歲及雲嘉南地區比例較高;其中有31.3%的民眾表示未來半年有運動的意願,且偏好散步、慢跑及健走運動。

女性(20.5%)、藍領工作者(31.3%)、30-39歲(25.0-25.9%)、居住在雲嘉南地區(21.3%)等特質民眾,沒有運動的比例較高。

有三成一以上目前沒有運動的民眾表示未來半年內有運動的意願,且60歲以下者皆有超過三成,而60歲以上未來有意願做運動的比例介於(17.5%~21.9%)。在未來有意願運動的民眾中,又多偏好選擇戶外活動(如散步、慢跑、健走等,58.9%)作為運動項目。

四、國人主要的運動項目多以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籃球及爬山為主,特別的是從事慢跑運動的比例又較101年提升2.6%

散步(42.6%)、慢跑(25.7%)、騎腳踏車(16.5%)、籃球(15.5%)、爬山(15.4%)、游泳(8.2%)等,是民眾較偏好的運動項目。(慢跑的比例比101年提高2.6%,騎腳踏車的比例持平)

民眾比較偏好的運動場地有學校運動場館(29.6%)、公園(23.3%)、戶外空地(7.9%)、人行道/道路(13.5%)、風景區(5.4%)。

五、「打造運動島計畫」知曉度逐年提升

自99年起開始推動打造運動島計畫,99年知曉度為26.1%,往後逐年上升,101年為28.3%,而102年知曉度達37.2%,比101年上升8.9%。其中,連江縣(50.3%)及澎湖縣(50.2%)兩縣皆有五成的知曉度,高於其他縣市。

六、民眾對居住縣市各項運動環境滿意度,多數呈現上升趨向。

1. 運動場所足夠度:102年滿意度為64.3%,比101年(60.8%)上升了3.5%。

2. 體育活動舉辦頻繁度:102年舉辦頻率(經常/偶爾)43.0%,比101年(34.1%)上升了8.9%。

3. 體育活動訊息接收度:102年接收頻率(有接收過)51.4%,比101年(46.4%)上升了5.0%。

4. 體育活動滿意度:102年滿意度為85.0%,比101年(88.1%)下降了3.1%。

5. 縣市長運動重視度:102年滿意度為42.5%,比101年(37.9%)上升了4.6%。

七、研究設計

本研究針對全國13歲及以上的民眾,在102年10月5日至11月20日,進行電話訪問;採用分層後兩碼隨機抽樣法,成功訪問25,098份有效樣本,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值在±0.62%之間。金門縣完成620份有效樣本、連江縣完成 385 份有效樣本,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五縣市完成各至少1,500份有效樣本、其餘14縣市各完成至少 1,068份有效樣本。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