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凌情思】煙火之下,魷魚粥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凌情思】煙火之下,魷魚粥裡

2017-03-10 12:21
猶太人普林節的應景點心「哈曼的口袋」,背後有一段流傳兩千多年的歷史典故。圖/o0karen0o@flickr (CC BY 2.0)
猶太人普林節的應景點心「哈曼的口袋」,背後有一段流傳兩千多年的歷史典故。圖/o0karen0o@flickr (CC BY 2.0)

在二二八紀念日前,終於結束了那內容龐大而複雜的猶太人節日學習,收穫滿滿,也有一點努力後的疲累。本想休息一陣子,待清新有活力時,再繼續學習下一個猶太人的宗教文化議題。但正逢二二八紀念期間,許多新聞與議題讓我無法不回首觀看猶太人的節日,思索一些關於紀念節日的問題。

普林節之喜:猶太人一起吃哈曼

各國各族的人,在他們的紀念節日,大多有些活動和儀俗,這些儀俗活動把人們與節日緊緊拉在一起,因為內容具體,幾乎人人都可參與,比如:包粽子划龍舟、賞月吃柚子、吃湯圓提燈籠等,因此既是紀念,也是生活。

雖然一年又一年,人們行禮如儀地紀念那些節日,卻不一定每次都會述說節日的典故。但是,紀念儀俗卻一直以吸引人的姿態,靜靜地等著「想聽故事的人」前來探詢,也賦予有紀念節日習慣的人一個小小使命,要為「想聽故事的人」說故事。所以,紀念儀俗有傳播歷史文化的功能。

猶太人有個節日,叫普林節(Purim),在猶太教年曆(陰曆)Adar月的第14天,在今年陽曆的3月12日,明年則會在3月1日。在這個節日,不論在哪個國家或哪個教派的猶太人,都會吃一些烘烤或油炸的點心。最有名的是一種包著餡的三角形狀點心,傳統的內餡是罌粟籽,近來則以梅乾、堅果、椰棗、杏桃、覆盆子等各種果乾果醬當內餡,這點心叫作「哈曼的口袋」(hamantash),也叫作「哈曼的耳朵」(Oznei Haman)。另有一種著名的油炸點心叫Fazuelos,也稱作「哈曼的耳朵」。在摩洛哥的猶太人則會烤一種叫「哈曼的眼睛」的普林節麵包,有時甚至還會烤出一個「哈曼的頭」。

哈曼是誰?猶太人跟這個人有什麼仇嗎?又是吃他的口袋,還吃他的眼睛和耳朵,甚至似乎把整個頭吃下去比較痛快一般!

根據猶太教經典《塔納赫》(Tanakh)中的《以斯帖記》(Book of Esther),這個哈曼是在西元前四、五百年時,計畫殺光猶太人的人。計畫沒成,反而是哈曼和那些想殺猶太人的人都被殺掉,所以,普林節成了猶太人歡喜慶祝沒有被屠殺滅族的日子。當然,吃些「哈曼」的點心洩憤或代表消滅邪惡的意思,算是人類的自然性情展現,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對於年幼的孩子,不知世事,仍在探索這個世界的他們,在懂得開始發問時,應該會問他們的爹地和媽咪:「為什麼這個叫作『哈曼的口袋』?哈曼是誰?為什麼今天要吃『哈曼的口袋』?」這,就是孩子學習自己的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開始。

當然,不只孩子會對不懂、不知道的事情好奇,如果不知道普林節典故的大人,到以色列旅行期間,剛好碰上普林節,看見猶太人在大快朵頤那些以哈曼命名的點心,絕對想知道為什麼吧!這,就是節日紀念儀俗引領人們認識彼此歷史文化的重要價值。

二二八之悲:這碗魷魚粥,等了60

所以,我非常喜歡台灣羅馬字協會、台文筆會、台灣教授協會、府城舊冊店、台南市議員李文正、前中興大學教授沈建德等單位與人士建議二二八紀念活動民俗化的想法。

《民報》有一篇由林冠妙執筆的文章〈228受難者李瑞漢家族的故事——不掃墓的阿嬤,真不孝?!〉提到:「…根據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口述訪查,1947年3月10日傍晚5點多,李瑞漢律師和同為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的弟弟李瑞峰、從台中來家中作客的省參議員、制憲國代林連宗,一起在客廳聊天。李丘己妹(李瑞漢之妻)把鄰居送來的魷魚煮成魷魚粥,粥一上桌,不速之客就上門來,4名便衣和1名憲兵軍官對著大家說,陳儀長官請你們去開會,一行三人就在李瑞漢15歲的長子李榮昌面前被帶上軍用吉普車,從此音訊全無,桌上則留著來不及吃的魷魚粥…

當年李瑞漢正值41歲壯年,三人被帶走後,全家人漏夜等候,李丘己妹把魷魚粥一熱再熱,等著先生回來吃熱騰騰的粥。但十天過去了,沒有消息,60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回來。這最後一餐的魷魚粥,足足等了60多年,始終等無人回來吃,等無人,也等無屍體。

每年的3月10日,家人都會煮好魷魚粥,等著李瑞漢兄弟回來,從無間斷。家人以這一天為忌日,在當天一起吃魷魚粥懷念自己的父親。而民間社團每年舉辦的二二八追思遊行,從『天馬茶房』原址出發抵達終點後,也會煮一大鍋的魷魚粥請民眾吃,一起紀念二二八、緬懷先烈。

李丘己妹阿嬤,2008年1月7日,以101歲高齡逝世,永遠等不到阿公回來吃熱騰騰的魷魚粥。」

這些人士與單位的建議,就是希望將李瑞漢先生的家人親屬吃魷魚粥懷念李瑞漢的方式,變成台灣人紀念二二八大屠殺的一項新傳統習俗。我與先生分享這個故事與建議後,先生馬上附和稱好,然後告訴我一個他自己的故事。

紀念喚活記憶:歷史並不在故紙堆裡

某天,當時約五、六歲的他,疑惑地問爸爸:「為什麼今天大家都在放煙火和烤肉呢?」爸爸跟他說:「你的生日在六月X日,你姊姊的生日在七月Y日。美國的生日在今天,所以大家高興慶祝。」

爸爸說完,進到房裡拿出百科全書,翻到「美國獨立紀念日」那一頁,開始簡單地跟他說故事。五、六歲的他很驚訝,原來美國不是一直就在那裡的國家,是一群人打敗當時世界最厲害的英國後才建立的國家。而且,就那麼一些些在東邊的州,竟然可以打贏大大的國家,好厲害!

所以他記住爸爸提到的一些建國之父的名字:華盛頓、法蘭克林、亞當斯、傑弗遜…那些好棒好厲害的人的名字。於此之後,每次聽到有人提到那些名字,他的耳朵都會豎起來,想聽聽那些大人在說些什麼。

後來,約小學五、六年級時,他開始上圖書館,尋找有關美國獨立建國歷史的書。現在,他已是年過五十的中年男子,仍經常向圖書館借閱有關美國獨立、建國初期和建國之父的學術研究專書。誰想過,炫爛煙火和萬家烤肉香,會讓一個人從小到大不曾停止地關心和喜愛研究美國建國史。這,是節日習俗無法估計的影響力之一。

先生說完故事後,和我都有一言難盡的高昂情緒。是有趣、溫馨、奇妙、震撼、感動的五味雜陳,也是再次體會許多歷史並非那麼地遙不可及,只在博物館或學術研究機構裡,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節日裡。歷史的傳播與學習也沒有那麼困難,因為很多歷史就在「哈曼的口袋」點心裡、煙火裡、烤肉裡、魷魚粥裡。當五彩煙火劃過夜空之時,或一口口魷魚粥溫溫入胃之際,歷史故事已娓娓傳流。

從今年開始,在3月10日這一天,我們都來煮鍋「李瑞漢的魷魚粥」吧,嚐嚐沒有法治的國家如何將一碗美味變成最悲痛的滋味,也讓吃碗「李瑞漢的魷魚粥」成為幫助台灣人傳述二二八大屠殺歷史的一項紀念儀俗。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