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九日的地方選舉,與其說馬英九所領導的國民黨「輸到脫褲」,不如說人民如同海嘯一般衝垮國民黨,這是1949年以來最大挫敗,如同台版「淮海會戰」,或者如同史達林格勒之役的德軍,全部被殲滅與活擒,又如滑鐵盧之役,「無堅不摧」的拿破崙成為「一無所有」;一句簡單的概括之詞,人民用選票重重懲處馬英九,公民力量不斷興起,民進黨也不過是水漲船高,坐收漁翁之利而已。
以連戰、郝柏村的政治歷練與人生經驗,卻在選前一週打出「皇民說」,意圖製造「族群牌」進行動員,不是誤判形勢就是與現實脫節。今年正是甲午戰爭一百二十週年,台灣人因朝鮮問題而在一夕之間由清國人而成為日本人,如今因選舉因素而被扣上「皇民後裔」帽子,傷到了尊嚴、價值與認同,必然在全台各地發酵。國民黨縣市長幾乎全軍覆沒,朱立倫「明日之星」也只是慘勝,由此可見「族群牌」反向操作造成的全民海嘯效應,連郝兩位可說「居功厥偉」。
頂新黑心油事件可說把台商鮭魚返鄉徹底污名化,尤其承諾的三十億食安基金跳票,已把蕩然無存的公信力徹底摧毀殆盡,替頂新背書的尹衍樑也是玉石俱焚,令平民百姓對「政商結構」、「超級富豪」可說厭惡至極。郭台銘全台替連勝文、胡志強、張麗善、楊秋興輔選,他的「民主不能當飯吃」、「政治為經濟服務」的脫序言論,也使自我膨脹的郭台銘受到重創,郭台銘動作太大,最後反而成為反輔選「第一大將」。
柯文哲以「政治素人」在短短半年間營製「柯文哲現象」,與其強調「柯文哲」,不如說「現象」才是重點,也就是背後所湧現的民意才是主題。猶如核子引爆不斷造成輻射,透過無遠弗屆的電視媒體政論節目與網路平台,新型態選民出現,年輕人大量參與及投票,他們意圖在「被出賣的未來」掌控命運,正如一九六零年代美國反戰口號:「再也不要相信三十歲以上的人所說的話。」根深蒂固的政黨板塊受到割裂,五五比四五的藍綠基本盤早已翻轉,「口哨一吹,藍綠歸隊」成為「不動如山」,憤怒的中間選民如坐蹺蹺板,改變了兩黨平衡,公民力量主宰了政黨走向。
「政商共犯結構」與「族群省籍操作」在此次選舉猶如「田螺爬到竹竿尾」,走入了歷史的黑洞。十一月二十九日的選舉揭曉,逼使大家面對全球化下的年輕人困境:貧富差距、貧富世襲、相對剝奪感、中產階級貧窮化、高房價與物價問題,年輕人的高投票率突顯了上述問題的嚴峻,既有的政經體制不是用恫嚇與壓制,而是用同情的了解方式來共同解決。
行政院長江宜樺、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雙辭也不過是「借個頭」而已,責任仍應由馬英九承擔,黨主席辭職是大勢所趨,總統則成為「跛腳馬」,一年半的總統任期勢將跌跌撞撞。「後馬」的吳敦義、朱立倫、郝龍斌、王金平如何重新分配權力,如何打造2016年總統大選的參選組合,問題此時才開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是否趁勢切入,重新組建泛藍勢力,也值得關切。
從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乃至一一二九期中選舉,中道的公民力量成為主流,意圖打破「政黨惡鬥」與「政客成為企業門神」兩張魔咒,是否出現兩黨以外的第三組人馬競逐總統,也不可排除。一一二九選舉已造成重新洗牌、板塊移動,目前只是火山剛剛引爆,民意海嘯排山倒海而來,「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有沒有穿褲子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