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推廣「記名悠遊卡」,廣告影片設計日式校園情境,全程日文對話。9月5日影片公開後,片中的日語發音及文法備受爭議,引起讚否兩論的風波。有人認為溫馨感人,也有報導:「男女演員日語生疏,發音和文法錯得離譜,簡直不知所云!」市長柯文哲回應:「雖然有瑕疵,但主要是為達到宣傳目的!」
此時,我十分懷念任教時期的一名學生。他的視力薄弱近乎盲,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只能依靠聽覺或觸覺學習日文。為此我認為柯醫師應該要多體諒視力薄弱的人只能聽聲音,所以看不到字幕的苦惱。但光是聽聲音,該片果然不知所云。例如片中女主角第一句台詞「koto」(片中意指關於我)拉長音而成為「coat」(外套),整句翻成中文即:「你該不會一畢業就忘記我的外套?」如此語焉不詳,一般人應該無從回應,可是男主角還立即接得上,算是領悟力高強。
其實片中的日語程度,我不驚訝,曾任大學教師遴選委員的經驗,在台灣,日語發音不全或流暢度不佳的大學教師,大有人在。他們的程度和影片中的對話沒兩樣。可是被評為不予錄用後,卻動用黨政軍關係而破格採用。進校後,再由校方給予優渥資源或安排進修機會。換言之,教育職場不過是這群人的日語練習場。因為自知程度差,所以不敢要求學生,努力扮演慈祥的局外人,而讓莘莘學子虛度年華。因此在台灣,我從未苛責過年輕人的日語程度,畢竟這是「校產即私產」的教育環境使然。然而本片男主角的最後台詞:「我會永遠記得你!」的日語「だ」沒有發出濁音,使得語句僵硬,土味十足,對岸中國人的日語就是這種腔調,聽說到死都無法改善!
相較中國語音調的抑揚頓挫,日語較為平穩。約20年前,曾有中國留學生想和日本女生交往,但一口牛步式又不斷跳針的日語,加上濃厚的中國腔……十分煞風景,所以立刻被回絕。於今思之,女生的遠見令人佩服。因為如果連基本會話都要辛苦溝通的感情,前途堪憂。台北悠遊卡廣告既然以校園為情境,影片又廣為流傳,為此製作單位至少要求演員的日語必須具備起碼的流暢度,否則對於閱聽大眾是一種淺移默化的精神折磨,這點柯醫師應該不可輕忽。
除語言之外,我認為劇情設計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
爭議的影片簡要如下。
女生:「該不會一畢業就忘記我吧?」
男生:「不會!」
女生聽後捉起男生的手肘大咬一口。
男生痛叫:「你幹嗎?」
女生一派輕鬆:「我就是要你永遠記得我啊!」
以上劇情,應該就是製作單位原先的構想。但現實生活中,一個正常人,對於「佔有」的感情應該會敬而遠之,所以劇中的對白不合常理。
根據日本畢業季節的代表歌曲:「名残雪」(Iruka & SMAP)、「卒業」(尾崎豐)、「櫻」(森山直太朗) 校園情景,離別前,大家都會盡量保持美好的一面,讓對方發自內心地想再聯絡。而本劇中,還只是學生就擺出「夜叉」(yasha) 的命令口吻:「該不會一畢業就忘記我吧?」我認為一個有責任感,且對於父母養育心存感恩的人,此時應該直接回覆:「是的,正有此意!」畢竟一個正常人,對於感情的抉擇,不是強迫或折磨就決定天長地久。尤其沒有任何法律的約束下,除非自己有甚麼過人之處,或遇到高級木頭,否則稍有靈性的人都不會甘心被指使。這不只是日本社會,而是人性共通的鐵律!
悠遊卡廣告既然以校園為主題,製作單位應該肩負教育責任,避免誤導社會錯亂的價值。重要的是,台北捷運推廣「記名悠遊卡」攸關首都形象,而身為最大股東的台北市府,面對粗糙如勞作的影片而引來撻伐時,應該立即指示檢討改善對策,而不是將錯就錯。即使市長認為:「主要以達到宣傳為目的!」可是影片公開以來,想必有許多人仍不知如何辦理記名手續?宣傳目的為何?留給大眾甚麼價值?畢竟首善之都的形象就是一國重要門面,這是市府必須替民眾把關的責任。
圖/翻攝自 Youtube〈悠遊卡記名-校園篇〉影片
本人工作關係,經常隨外賓拜會政府部門。在我的認知,台北市府內有許多盡職的員工,對於日語或日本文化的學習,投入相當心力,令人佩服。市府應該多加提攜這類員工參與製作業務,並給予適當的資源作為鼓勵,以期改善一次又一次的日式宣傳爭議。然而台北捷運的「記名悠遊卡」廣告影片,如果只想達到宣傳效果,不如在各剪票口張貼大字報即可,無須花費公帑製造爭議。再次提醒北市府,這次日式宣傳影片適得其反,應即早下架,是為上策。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