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906.3.17 梅山大地震,1258人罹難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1906.3.17 梅山大地震,1258人罹難

2017-03-17 08:00
1906年,芮氏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在嘉義、 雲林、台南等地區造成慘重災情,1258人罹難。圖/Public Domain
1906年,芮氏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在嘉義、 雲林、台南等地區造成慘重災情,1258人罹難。圖/Public Domain

位於嘉義線的梅山鄉,現在依舊是個民風純樸的小鄉鎮。回想1906年3月17日的清晨,突如其來一場芮氏規模7.1的地震,幾乎可以用天崩地裂來形容,共奪走了1258人命,罹難人數台灣地震史上第四高。房屋全毀則有6769棟。由於早期房屋建築多是「土角厝」,而且當時有很多女性纏小腳,來不及逃,以至於女性傷亡高於男性,男女的死傷比例都是44:56。

上千人罹難,女性傷亡高於男性

台灣在地質上係位於第三紀造山帶上,且為歐亞大陸板塊東南緣與菲律賓海板塊互相衝撞接觸之處,為地質構造活躍地區,地震頻仍且密集。嘉義是台灣承受地震災害最頻繁的地區,較顯著的如1792年嘉義地震、1839年嘉義地震、1848年彰化地震、 1862年台南地震、1904年斗六地震、1906年梅山地震、1941年中埔地震、1964年白河地震、1998年瑞里地震、1999年集集地震等,都在嘉義造成嚴重的災害,這些災難平均間隔約35年。

其中又以1906年3月17日梅山大地震所造成的災情最為嚴重。當日清晨6時43分,嘉義民雄附近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震央周圍的雲林、嘉義、台南縣市都是災區。斗六郵便電信局的時鐘在6時42分停止,大莆林 (大林 )火車站的時鐘停在6時43分。剎那間,雲嘉南廣大地區山崩地裂、屋毀人亡,許多人慘遭活埋。

洪棄生撰〈地震行〉中「陷落諸羅十萬家」,頗能形容1906年梅山地震滿目瘡痍的景象。當時嘉義地面多見龜裂或噴砂,鐵路遭破壞無法通車,而梅仔坑附近地面出現長500公尺、深1公尺的斷裂。此次地震造成明顯的梅山地震斷層與陳厝寮地震斷層,斷層自民雄至大坑連一帶延續達13公里,「開元后」附近最大水平變位達240公分,垂直變位達120公分。自民雄以西經竹仔腳至大客一帶,發生嚴重的地裂與噴砂帶長達11公里。

據記載,地震當天因為災區醫師也被土塊壓傷,僅得以身免,損失全部藥品。只能從土塊中挖出尚可使用的醫療器材,對傷患做緊急處置;甚至到處挖掘埋壓在瓦礫中婦人纏足用的裹腳白布來充當繃帶使用,可以想像當時醫療救護上的困難。

後遺症:阿里山森林大浩劫

梅山大地震嚴重打擊災區的產業界,包括農業、製糖業、樟腦業、造紙業、商業、服務業都嚴重受創。震災加上日資入侵,加速災區台灣人從事傳統製糖業的沒落。而震後極力宣導木造建築的優點, 則加速推動阿里山林業開發與阿里山鐵路的興建,又造成阿里山森林的另一場浩劫。

同時,許多對於台灣建築物耐震方面的檢討與分析相繼發表。1907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家屋建築規則施行細則》,取消土角及土角混合磚石構造方式,並明確規定其接合部應以水泥的砂漿固定。這是首次將耐震防災觀念納入法令體系中。

至於文化方面的影響,梅山地震造就交趾陶另一高峰期。當時新港奉天宮、溪北六興宮、嘉義孔廟、打貓大道公廟、慶誠宮等,都在1910-1920年間重建。重建過程中,又適逢艋舺龍山寺與北港朝天宮改建,造就交趾陶與剪黏文化的另一個高峰期,代表人物為福建派之洪坤福。嘉義災後重建促成交趾陶與剪黏文化在當地生根,並被譽為交趾陶之鄉,日人更將交趾燒稱為嘉義燒。

梅山地震帶來許多影響與啟示,除了建築法規的調整,也對生活文化造成改變。當時台灣人排斥西醫也非常忌諱進行大手術,震後因不願動手術而死亡者多達43人。日本當局加派台大醫院卒校生20名 (台灣人) 從事災區治療,成效良好並獲得好評,進而逐漸改變災民對西醫的看法。

此外,這場地震對纏足風俗也造成警惕作用。儘管日治初期曾設立「解纏足會」,鼓吹天然足,但成效不彰。這場地震多少讓台灣人民了解「裹小腳」可能會付出的慘痛代價。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三講:1906年梅山地震-陷落諸羅十萬家》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