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腸肝循環」使毒素不易排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腸肝循環」使毒素不易排出

 台灣北社理事 2014-10-20 17:58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依報導,台大校長楊泮池先生最近表示,擔心飼料油進入食品鏈後,對基因造成慢性傷害,國人罹癌風險也會上昇。另有人指出,飼料油也會增加罹癌風險,也會造成肝腎功能受損,恐是造成台灣大腸癌與肝癌盛行率也比國外高的原因之一。此項報導應該不是危言聳聽吧,黑心油事件的發生,讓國人吃了很多年的地溝油或飼料油,其中脂溶性毒素在體內累積是必然的。

按人體解毒及排毒過程來說,脂溶性毒性的排出,比較麻煩,因為有「腸肝循環」的存在,有毒物質經由肝細胞解毒後,脂溶性毒素通常隨膽汁進入膽道系統,再進入腸道,將進行「腸肝循環」,亦即經過膽汁排泄到小腸,在小腸轉運期間被重新吸收,經門靜脈返回肝臟,亦即脂溶性毒素無法順利地與糞便一起排到體外。

中國地溝油與越南飼料油必定含有脂溶性毒素成分,其中最讓人擔心是重金屬鉻、戴奧辛及脂肪酸氧化生成物。因此,吃了地溝油或飼料油後,為減少其毒害或罹癌風險,除了多攝取蔬菜、水果之外,改善腸道微生物的生態平衡,讓好菌增多,或是增加運動量,讓皮膚的皮脂腺將體內的脂溶性毒性排出來,或許是解決良方。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