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被歧視的台語頻道台灣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被歧視的台語頻道台灣人

2018-12-25 09:34
文化部所提4億元台語頻道預算,因藍委質疑台語頻道節目自製率太低、預算運用合理性等支出問題,最終凍結2成人事費用8000萬元。(圖為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12月20日記者會)圖/劉明堂
文化部所提4億元台語頻道預算,因藍委質疑台語頻道節目自製率太低、預算運用合理性等支出問題,最終凍結2成人事費用8000萬元。(圖為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12月20日記者會)圖/劉明堂

立法院教文委員會召委與泛藍立委於17日聯署提案擱置由文化部編列補助台語頻道4億預算,20日續審,最後卻以頻道節目自製率及預算運用問題卡關,引發爭議。

台語頻道預算遭凍結8000萬人事費

文化部所提4億元台語頻道預算,因藍委質疑台語頻道節目自製率太低、預算運用合理性等支出問題,最終凍結2成人事費用8000萬元,且文化部和公視需再提計畫書及專案報告,預算被卡關。預算卡關初看起來還是立法院審查預算的常態,但審核預算過程卻又透露了就是岐視台語頻道,所以有要找理由卡關的心態。

立委是有預算審核權,部分立法委員對文化部所提台語頻道的預算支出及節目自製率也有其正當性,但是,從立法院教文委員會召委高金素梅對台語頻道審核過程還一度提出不應花太多時間討論台語頻道項目,應送入朝野協商的怠惰態度觀察,這樣的心態真可議。

至於新頻道新節目的自製率問題,剛開始的新頻道,原本就會有人才等的困境,自製率會偏低。以台語頻道初始自製率有可能偏低的困境去質疑,其實很不應該。這也就是說高金素梅的態度和藍委的質疑,恐怕是在《國家語言發展法》已通過,而台灣四大語族又有三大語族特定頻道,獨缺台語頻道。因此,可假設是其對台語頻道有偏見,有政治立場所不得不所使用的拖延戰術吧。

泛藍立委質疑台語頻道「浪費資源」、「台語名稱正當性」

高金素梅對台語頻道的怠惰態度,會不會是受到國民黨外來政權對(台語)的統治敏感性而故意阻擾(在台灣有台語,那麼,僅有台、澎、金、馬土地的國土範圍,華語不就落實是外來語。華語的統治性語言,也就與原住民語及客家語等的地方方言有別了。所以在外來殖民觀念洗腦下,特別質疑台語的名稱正當性,而利用審核的技術性,以干擾台語頻道的設立嗎),或則是其他因素呢?雖然只能猜測,但從召委高金素梅對台語頻道的不想理會態度,讓人不聯想也難。

台灣有原住民語、客語、台語和華語4大族語,但在台灣已經有客語電視台、原住民語電視台,還有以華語為主的公共電視,但就沒有台語台。台灣已經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卻在籌設台語頻道時預算被卡關,召委高金素梅還一度不想討論台語頻道項目,其中一個原因是被藍委質疑「浪費資源」和不能稱為台語。這樣的質疑太過主觀,誰能相信沒有敵意和歧視性。

所謂的浪費資源根本不值得一駁。台灣4大語族,其中的原住民語、客語和台語都是瀕臨絕滅的語種,設立地方方言頻道,是振興語言的最快方式。筆者看到客語頻道的蓬勃發展,帶動客語和客家文化的興起,覺得非常的感動又令人稱羨。原住民頻道也讓台灣人民更進一步認識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讓台灣其他語族去除偏見,還原原住民的本來,真的很棒。

族群文化結合產業編、導、語言、歷史專才

但回頭看看台語族群,不但下一代幾乎母語失根,原有的台語也被庸俗化,根本上就是外來殖民消滅被殖民族群文化語言玩的把戲。所以,看看現在的台語電視劇,被稱庸俗化不是沒道理,這是長久以來台語被統治者的華語故意邊沿化的結果。因此,台語節目頻道需要能傳播正確的台語和台語文化,就像客語台對客家文化的振興一樣,必須有台語頻道,以便專業的引進各項台語「編、導、演員、語言、文化和歷史等等人才」,為落實《國家語言法》做出貢獻。

猶記得近50年前,筆者幫宋文仲製作人寫連續劇本的時候(宋文仲現在還是製作人,據了解他還在跑兩岸的電視台,算是電視圈的老人了,他是我在念戲劇學校的同學),被稱為閩南語電視劇的台語連續劇,編、導、演人才都還短缺,所以筆者三腳貓功夫也上場。但是閩南語電視劇已經走過50多個年頭,其成效卻還在「鄉土劇」徘徊,沒有多少長進。其原因還是政治干預台語專業人才的聚集(包括打壓台語正音和台語朔原探索與應用,貶低台語文文化和對台灣史的認識及捆綁),使得台語的優雅及移民演化後的台語現代化無從發揮。

現在,藍委除了以頻道自製率(頻道自製率需要時間和人才,上一段提過)為由卡台語頻道預算,還以台語不能稱之為台語(國民政府給個名稱叫閩南語)而阻擾成立台語頻道,這不是政治因素又是甚麼。說穿了,其實就是受到國民政府統治術的影響,以政治干預本土認同的把戲。

國民政府套在台灣人身上「閩南語」枷鎖

國民政府統治台灣,標榜華語是正宗的國語,可以容許地方方言的客語、原住民語,豈容得在台灣有最大族群的台語出現。所以硬是把在台灣流行,民間認同400年的台語,編個名稱叫「閩南語」。原本中國就沒有所謂「閩南語」這個說法,中國學者只知道有閩南方言,不知什麼叫「閩南語」。如上所述,「閩南語」是國民政府套在台灣人身上的枷鎖。

台灣話於4百年前是來自閩南方言的一種,不叫閩南話。講閩南方言的有福建中南部、台灣、浙江南部、廣東的潮州、汕頭以及海南。細分就有廈門話、泉州話、福州話、客家話等等(註:引自河洛文化與台灣,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編著,海峽學術出版社出版)。自台灣移民伊始,不論廈門話或泉州語,經歷了荷蘭、鄭王朝、清朝、日本和國民政府殖民統治,以及台灣各族群融合及彼此影響,所謂的泉州話或廈門話已經在台灣形成另一體系。

又因漳泉移民台灣的人多,同化了許多客家族群,是台灣移民史在商業交易上的通用語言,而被民間簡稱台語。也是外來政權國民黨政府來台殖民統治,推行華語以前的台灣商業流通語言。所以,台語不是漳州話,也不是泉州話,更不是閩南話,而是淵源於閩南方言,而在台灣的歷史文化和政治殖民統治下,自然演變的語種,就叫台語。

誰在利用族群歷史矛盾達到少數統治多數目的

由於台語族群和客語族群是台灣移民兩大族群,在台灣被殖民的移民歷史中,因移民的生活競爭而被外來族群利用分化已是常事。1949年來台的國民政府,其實也再利用這兩個族群的歷史矛盾,以利其少數統治多數的政治目的。

由於客語是自古客家人對自己語言的稱謂,客家人移民台灣後還是自稱自己的語言是客語。所以,客語在台灣成為地方方言自然不是問題,如何振興客語才是當務之急。所以,外來政權在這方面無法挑起這2個語族的矛盾。可是,這次的台語頻道,還是被扯上為什麼「原住民語和客語」不叫台語的問題,找上台語頻道的麻煩。

這個問題前面已經提過,不論是華語、客語或原住民語都有其歷史的傳統,而這些族群也不願意改變自己族群的傳統。但台語不同,移民後的廈門話或漳州話在歷史的演化中,早已被台灣話所取代。現今講台語的人雖然口音還有稍微差別,但都以北部口音、中部口音或南部口音分別,統稱「台灣話」。頂多是在國民政府刻意的教化下,不自覺稱作「閩南語」這個國民政府發明的名稱而已。所以,由漳泉地方方言演變而來的「台語」定位,不只呼應了移民歷史與現實,也是對抗殖民統治的良方,不能退讓。

因此,召委高金素梅對台語頻道的冷淡態度,難免不被質疑又是政治因素作祟。否則,擁有最大族群使用的台語,也是瀕臨被消滅的台語,怎麼在有客語頻道、原住民頻道和華語頻道後,獨獨台語頻道被冷落。

台灣已是民主國家,台灣4大族群的語言保留和發展是台灣之寶,設立台語頻道和設立客家頻道、原住民頻道、華語頻道都是《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具體行動,立法院教文委員會應該積極處理,不要被歧視性隱藏的殖民意圖所蒙蔽。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