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則從「爆料公社」產製出來的新聞,講述有人去到南投縣桃米村「紙寮坑藝術農工場」住宿,卻發現該地宛如廢墟,雖然只花了300元,還是悻悻然要求退費,並把事件經過PO上網,引起一陣嘲諷謾罵漣漪,也成為若干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接著,南投縣政府相關單位便循線而至,拿出發展觀光條例、建築法、南投縣營業衛生管理自治條例等法規,處以6萬元罰鍰、勒令停業,並要求業者改善,連稅捐稽徵處都以農地違規使用為由,改徵地價稅,讓自力打造該「廢墟」多年的青年勞動者感到十分傻眼,徒呼負負。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被曝現在爆料公社的「廢墟」,真的如網友所見就只是一座廢墟?有誰知道那座「廢墟」背後有一個動人的堅持與美麗的勞動者故事?如果只低頭斤斤於溝壑,何能抬頭仰望晶瑩浩瀚的銀河?
圖/翻攝自臉書
深掘「紙寮坑藝術農工場」的存在精神與價值,可以歸納成幾個論述方向:
一、自立造屋
幾年前,有一位藝術實踐者起心動念,選擇了南投縣桃米村紙寮坑,作為他自力打造一處具有「公共性」創作空間的基地,並吸引許多在當前惡質資本結構下,對居住正義、青貧薪資、系統崩壞感到憂心與無奈的青年加入勞動行列,企圖以此展現新世代的自主意志,用深耕土地、堅持文化主體性和凝鍊創造力的實際行動創造新局,為國家整體社會開拓出路。
二、點滴累積
不過,自力造屋不易,尤其是青貧階級,更深刻感受到「物力維艱」的現實壓力,於是,他們撿拾各種舊物廢材(遺落地上的每一顆螺絲、不起眼的塑膠用品碎片、刮傷的鐵皮和過時玩具),分類利用;他們讓物發揮原有的功能,也堅持有機環保,在這塊土地上不使用化學清潔劑,連廁所都採用原始的方式解決;他們以時間換取空間,邊收集材料邊造,逐步實踐藝術聚落的理想。
三、沙發衝浪
「紙寮坑藝術農工場」在築建到可遮風避雨的階段,開始仿效「Couchsurfing 沙發衝浪」,以社群串連和透過「Airbnb」平臺,邀請異國旅者至該私人農舍體驗在地生活,原則上免費住宿,僅酌收微薄費用(例如此次被南投縣政府指為有對價關係的300元),以貼補基本電費維護等場地開銷。
四、天人合一
在這處崇尚自然的聚落,勞動實踐者想望的理想生活,他們要重新景仰天地萬物,與蚊蟲蜜蜂、螞蟻飛蛾、蟑螂蜘蛛和平共處;他們享受著高涵氧、夜間萬物鳴奏、晨間被陽光穿過樹林直射、清涼溪水與泥土;他們堅持小便在屋外草叢解決,大便使用乾式廁所木屑覆蓋,排斥沖水馬桶的現代化排污設備,找回天人合一的氛圍。
五、創造奇蹟
現在,這個自力打造的「紙寮坑藝術農工場」已經有了持續勞動的成果,一棟三層樓高,用各種「破銅爛鐵」、「棄磚廢瓦」構築的青年藝術聚落,開始有了某種「矗立感」,就像是除石翻土播種後泥土上茁長的新芽,燦爛花朵已是指日可待,屆時,奇蹟即將用祭典的方式,用藝術創作的方式,用理念交互激盪的方式,用老莊哲學的方式,甚至是用共產左派的方式展現,但都以謙卑為共同交集。
可惜的是,這番理念論述卻無法為官僚體系認同、接受,在時代洪流之前,猶以落伍、僵化的法規思維,硬要阻擋農耕與勞動結合理想的實踐,遏止青年力量的伸展抒發,造成奇蹟的碎裂與憾恨。
面對這個嚴重喪失「自然美學」理念的官僚體制,面對這個無法感知勞動之美的時代,面對這個忘卻親近大地與克勤克儉精神的庸俗社會,恐怕連童話故事裡的小王子都只能黯然離去,又或者,如一位參與「紙寮坑藝術農工場」自力造屋的年輕勞動者般,只能循著鷹架爬上屋頂,然後望向浩瀚的銀河,在星空裡繼續築夢。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