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柏林圍牆倒塌後的世界變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柏林圍牆倒塌後的世界變局

2014-11-13 09:54
1989年11月,政府正式宣布拆除柏林圍牆後,東德人民爬上柏林圍牆慶祝。(網路資料)
1989年11月,政府正式宣布拆除柏林圍牆後,東德人民爬上柏林圍牆慶祝。(網路資料)

1961年夏,東德政府奉蘇聯命令,突然在柏林建立圍牆,隔離東、西柏林。西方媒體一則笑話,諷刺東德此舉是要防堵太多羨慕社會主義體制,和富裕生活水準的西德人民投奔東德。事實上,西德投奔東德的人絕無僅有,但不少追求自由、冒生命危險而翻牆偷渡的東德人民,都被東德衛兵殺害。

這道圍牆成為分割自由民主世界與獨裁共產世界的象徵。甘迺迪總統與雷根總統在60年代和80年代,都面對柏林圍牆要求東德和蘇聯,拆除此一分裂兩個世界的藩籬。1989年11月9日,因幾十萬東柏林民眾示威遊行,要求政治改革和自由旅行,警衛被迫打開通往西柏林的圍牆柵門,導致人民推倒部分圍牆,也許是歷史偶然。

可是共產政權所建構的柏林圍牆,或中共的鐵幕,不能永遠保衛奴役人民和破壞人權的暴政,是歷史的必然。1985年上台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 Gorbachev) (下圖)展現新思維,高唱「透明化」(Glasnost) 和「結構改造」(Perestroika) 推動國內政治改革,並要求其東歐附庸國家進行改革。這些傀儡政權一向只聽命莫斯科,不得民心,受到本國人民的抗拒。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N. Khrushchev) 曾派兵鎮壓匈牙利人民的造反。1968年捷克人民發動革命,布列茲涅夫(L .Brezhnev) 也策動華沙公約部隊入侵捷克,鎮壓「布拉克之春」,強調蘇聯有權干預兄弟國背叛社會主義陣營之所謂「布列茲涅夫主義」(Brezhnev Doctrine)。

時過境遷,戈巴契夫上台後,即逐步放棄蘇聯霸權主義政策。在1989年春天,他直接間接警告匈牙利和其他東歐國家必須加速政治改革,爭取民意支持,自求多福,不要奢望莫斯科的保護。他所表達的信息加速了波蘭和匈牙利的政治發展和民主化,帶動了團結工會、公民團體和政黨要求自由選舉,及挑戰共產黨的一黨專政。

兩大事件帶動柏林圍牆的倒塌及東德政權崩潰。其一,1989年9月,匈牙利政府為了討好本國選民和西德(最大外援國和貿易伙伴)禮遇60,000東德遊客,讓他們投奔西德;嗣後大量東德觀光客湧入波蘭和捷克,並要求出境赴西德。這些突如其來的演變,激化東德內部的騷動,人民自由旅行的要求和反政府的遊行與抗議。

其二,1989年10月7日,戈巴契夫到東柏林參加東德政權40週年慶,他在演講中高談政治改革,尤其是「結構改造」,但卻無一言半語稱讚已當權18年的東德領導人洪尼克(Erich Honecker),因為他強烈不滿這位老牌的東德頭子,不得民心,貪腐和治理無方。Honecker 感受到戈巴契夫的強烈壓力,10天後即辭職下台。他的接班人雖然承諾加快改革,制定新選舉法,和放寬人民國外旅遊的自由,但更多民眾群起加入示威行列。11月4日開始,超過100萬東德人民在東柏林和其他都市示威,要求拆除柏林圍牆,尊重人民旅行自由。正如18世紀法國哲學家De Tocqueville所說的,執政者改革的承諾是引燃民眾革命的星火。

東德曾是蘇聯最重要的附庸國,有30多萬蘇軍駐守。但戈巴契夫並未干擾東德人民拆除柏林圍牆;1990年,東德人民投票選擇東西德統一,前後也未受到蘇聯安全部隊的干預和阻擋。蘇軍按兵不動,據說是老布希總統的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 曾向戈巴契夫保證美國和西歐的「北約」(NATO) 不會擴張到原來「華沙公約」國家的勢力範圍。

1990年11月,戈巴契夫實至名歸,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的新思維,協助結束冷戰,和締造和平。可是戈巴契夫並未受到蘇聯人民及共產黨的擁戴,而在一場軍隊發動的政變下台,被葉爾欽取代。隨後蘇聯政權瓦解,東歐共黨政權也都被推翻,開啟了歷史新頁。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