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降低傾中 康寧祥倡議擁抱VIP、發展新MIT關係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降低傾中 康寧祥倡議擁抱VIP、發展新MIT關係

 2015-06-04 20:31
亞太發展基金會今日舉辦「台灣經濟的轉型與自主發展論壇」,邀請與會學者為台灣經濟發展謀出路,為降低經濟傾中發展,亞太基金會董事長康寧祥也倡議增加對東南亞國協投資,並發展新MIT關係。(陳文蔚 攝)
亞太發展基金會今日舉辦「台灣經濟的轉型與自主發展論壇」,邀請與會學者為台灣經濟發展謀出路,為降低經濟傾中發展,亞太基金會董事長康寧祥也倡議增加對東南亞國協投資,並發展新MIT關係。(陳文蔚 攝)

產業西進已經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的惡果,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康寧祥今(4)日表示,台灣對中國貿易依存度已經到了危險的程度,有必要儘速予以導正,建議積極開拓南亞及泛太平洋國家經貿合作,康寧祥認為,未來3-5年內應減少對中國進出口20%,而將減少的部分移往ASEAN(東南亞國協)與VIP(越南、印尼、菲律賓經濟圈),並瞄準TPP國家,發展新MIT(緬甸、印度、TPP)關係。

亞太發展基金會今日舉行「台灣經濟的轉型與自主發展論壇」,邀請國內多位學者專家共同商討台灣經濟自主發展與轉型策略,與會學者對於台灣經貿發展過於依賴中國人人憂心忡忡。

負責籌畫此次論壇的前經濟部長黃營杉表示,台灣出口有高達4成比重集中在中國,台灣對中國投資到2010年甚至高達84%,尤其是電子產業快速移往中國,使供應鏈重心在中國已經成型,如今中國想要提高自製率,屆時台灣對中國出口勢必大幅衰退,台灣更迫切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國際市場佈局。

康寧祥則更進一步提出台灣面對國際市場佈局的調整策略。康寧祥認為,台灣位於東南亞、東北亞海上交通樞紐,從荷蘭時期到鄭氏王朝,均依此一戰略地理優勢,建立自己的國際貿易網絡。

而過去20多年來,台灣對中國資金與技術的大量投入,雖然帶動中國貿易發展能量,但卻也使台灣資金過度投資中國,產業大量西進導致台灣內部空洞化的結果,也讓台灣經濟成也明顯的趨於遲緩衰退,尤其是過去15年來,台灣對中國貿易依存度急遽升高,已經到危險的程度,中國的磁吸效應對台灣更是致命吸引力,亟需儘速予以導正。

康寧祥認為,面對當前的全球區域貿易整合的合縱連橫新變局,台灣正遭逢邊緣話的危機,必須儘快尋找新的平衡點,重新規劃經貿發展路徑圖。雖然台灣無法避免中國的影響,但必須警覺依賴與控制的危機,透過審慎處理中、美、台的微妙平衡,加重與東南亞經貿合作,積極開拓南亞及泛太平洋國家經貿合作。

基於上述基礎,康寧祥也提出相關處理原則,他表示,未來3-5年,台灣應該減少對中國進出口比例20%,而從中國減少的進出口比例,則可以移往ASEAN的VIP經貿發展潛力。

除此之外,台灣也應該針對全球貿易策略,積極推展提升與美、歐、日的經濟關係,同時在開拓新出口方面,康寧祥也建議,在未來3-5年的經貿調整期間,全力規劃開拓MIT(緬甸、印度、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新市場與經濟關係。根據統計,TPP成員國人口約6.57億,再加上緬甸、印度與台灣,涵蓋人口達19.27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達22兆6050億美元,發展潛力相當值得期待。

康寧祥指出,政治力、經濟力、社會力是推動國家發展,引領台灣向上提升的力量,過去70年,台灣政治力已經建立民主政黨政治,經濟力也已經創造亞洲經濟奇蹟,社會力更推進公民社會,因此,更應該打破政黨框架、中國框架及國際強權框架,追求超越式發展,開創台灣的新局。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