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藉網路民調探測政策效應值得商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藉網路民調探測政策效應值得商榷

 2018-01-29 13:38
最近,草根力影響文教基金會使用網路民調,調查勞基法修法後的民意支持度,反對意見幾乎都超過5成、6成,甚至7成,例如:不贊成七休一改為十四休二者、反對將輪班工時11小時修改為8小時者、認為此次修法係有利資方者、整體而言不贊成此次修法內容者、認為本次修法應再做進一步協調者,一面倒的反對意見。圖/翻攝自草根力影響文教基金會網站
最近,草根力影響文教基金會使用網路民調,調查勞基法修法後的民意支持度,反對意見幾乎都超過5成、6成,甚至7成,例如:不贊成七休一改為十四休二者、反對將輪班工時11小時修改為8小時者、認為此次修法係有利資方者、整體而言不贊成此次修法內容者、認為本次修法應再做進一步協調者,一面倒的反對意見。圖/翻攝自草根力影響文教基金會網站

政府一年內,前後兩度修正勞基法,的確引起巨大的社會議論,無論是執政黨或社會都為此付出相當的代價,總統和閣揆也為此表示歉意。但究其實,勞基法修法在多方面,例如,合併休假或未休完的假可折抵工資的選擇權將歸屬於勞工,實質上是往前邁進了一步,也為勞資雙方分別爭取到彼此需要的彈性,整體來看,應是擴大了勞資合作的基礎,而非矛盾和衝突。

但如同許多重大政治議題,一涉及民意調查,輿論對民調主事者的背景分析上不免有偏綠或偏藍的質疑,民調方式或調查結果皆不免受到放大鏡的檢視,透過政治性分析,藍綠雙方的支持者都企圖藉此質疑民調的可信度,往往使真正的民意結果受到政治觀點的扭曲,無法被真實認知。

最近,草根力影響文教基金會使用網路民調,調查勞基法修法後的民意支持度,反對意見幾乎都超過5成、6成,甚至7成,例如:不贊成七休一改為十四休二者、反對將輪班工時11小時修改為8小時者、認為此次修法係有利資方者、整體而言不贊成此次修法內容者、認為本次修法應再做進一步協調者,一面倒的反對意見。

沒有公布問卷樣本,只顯示正反兩種意見,沒有公布、沒有意見或拒答者比率;民意的呈現,沒有年齡層的分布,職位高低的部分亦然,僅僅說明「年齡愈輕愈反對」、「職位愈低愈反對」,並做「勞權大倒退」的結論,對此次勞基法修法內容持全面否定意見,所欲傳達之訊息為何,不言可喻。

其實,網路民調先天上就存在網路母體和目標母體的差距問題,樣本募集和目標母體又有相當距離,上述網路民調,既未說明它的樣本是如何來的,也沒有提供詳細的交叉分析表來佐證其分析結果。

問題的癥結之一,可能就是草根的委託單位,這家網路市調公司,業務側重消費、娛樂、飲食、生活、健康、科技、投資等領域,針對政府重大政策的題材調查,似乎不曾聽說。業務領域決定了所欲調查的對象屬性,尤其它的運作模式多係利用「辦遊戲」等商業性活動,讓有興趣的參與者成為會員,再經由會員蒐集其他網民的Email,給予一定利益來拉新人入會,設計某些機制讓會員賺代幣來換東西或現金,以增加既有會員的黏著度,這種會員自然會呈現年齡層較年輕、多居住在都會區、教育程度較高、甚或男多於女的特色,跟勞工的全體結構中,有許多是中高年齡、居住或在鄉鎮就業、從事較低階工作和學歷偏低的屬性便不一致,樣本代表性既然存在數量不足的偏差,也就無法回推其母體結構特徵,這從它沒有一般民調常有的加權也可以看出來。

如果這家公司的網路問卷是直接從它的會員資料庫做調查,涵蓋率便有極大誤差,怎可能具備足夠的代表性呢?如此,這1,000多份樣本的取得,根本就是其商業機制運作的結果,那麼,這一份民調與其說是民意調查,不如說是一家網路市調公司透過一件已經先設定結論的委託案,達到公司有錢可賺、會員有小便宜可得的兩利結果?跟真正勞基法修法的民調,其實不怎麼相干。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