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蘭陽平原藝術星空─楊乾鐘繪畫與美育座談會(下篇)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蘭陽平原藝術星空─楊乾鐘繪畫與美育座談會(下篇)

 2020-06-24 17:31
廖繼春教授1973年退休後,他重新將龜山島寫生之作,在畫室裡創作了兩件構圖相同色彩不一樣的經典傑作。此為其中一件。龜山島。圖/台灣美術全集資料
廖繼春教授1973年退休後,他重新將龜山島寫生之作,在畫室裡創作了兩件構圖相同色彩不一樣的經典傑作。此為其中一件。龜山島。圖/台灣美術全集資料

四、宜蘭學生回憶楊乾鐘老師:

藍榮賢 / 藝術家

我認識楊老師是在我初中三年級時,當時的美術老師謝里法老師將我介紹給他,並告訴楊老師我明年要去頭城中學就讀。隔年(1960年),我考進頭城中學,開學那天文理樓剛落成,我看見門口貼有漂亮的全開紅色海報,裡面寫著「賀周澄同學考上師大美術系」而這張海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三年後我也要有這樣一張海報貼在這裡,所以對我來說,進入頭城中學的第一天,也就是準備要考上大學的第一天。

楊老師對我的美術訓練,除了平常美術課外,每周六下午跟同學一起到美術教室向楊老師學習素描、水彩等基本功。在我高中三年內,楊老師除了教學外,課餘指導學生參與美術比賽也是很重要的任務。如高二時,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世界中學生畫展」,我的作品《天主堂》獲得了入選,這是件用紙貼但是產生跟油畫效果相同的作品。1963年,楊老師舉辦第一次個展,在宜蘭市救國團共展出33件作品,其中《颱風過後》是用立體派的觀念來創作,我看了之後深受感動,進而對往後的繪畫創作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如在國立藝專的三年裡,參與《省展》、《臺陽展》的作品幾乎都是立體派作品。


藍榮賢回憶楊乾鐘老師。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在藝專畢業前,楊老師拿了聘書給我,邀請我服完兵役後回家鄉任教,於是我在1967年回到頭城中學擔任初中部美術老師,而當時楊老師是訓導主任並兼任高中部美術老師,也因此,學校很多美術事務楊老師都交由我來處理,他把我當同事一樣,很給我尊嚴,但我仍待他如師般地尊敬。當時的工藝大樓剛落成,有兩塊浮雕需要設計,以及文理樓前的廣場規劃─水池、花園、精神標誌等,楊老師都交給我來處理。在與楊老師兩年的同事間,除了教學以及設計的工作外,他的待人處事、應對進退都很值得我效法。時任訓導主任的他,對待所有學生的態度是尊重的,即使學生有過錯態度也依舊如此。所以我在頭城中學任教,學習到一個藝術工作者做事認真、誠懇的態度。

1971年後,我進入台視工作,隔四年後楊老師遷居臺北,並到文化大學任教,這段時間我與老師依然保持聯繫。所以1983年,我第二次獲得金鐘獎時,在頒獎晚會上我高舉獎盃發表感言時說─「除了感謝雙親外,還要感謝我的恩師楊老師,感謝他不但教導我藝術還教我做人的情操。」這也是為何我在1999年2月6日的晚上一接到師母說楊老師離開的電話後,對我來說就像晴天霹靂、像是失去了父親那樣悲傷。如有來生,我還願意在當他的學生,延續我跟老師38年的師生緣。

楊其文 / 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教授兼校長


楊其文回憶:楊老師用很親切、質樸的態度從事美育,從他的身體力行中,能感受教學的熱情,是個會讓學生再三懷念的老師。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我是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戲劇系、藝管所教授,後擔任校長退休。我很好運在學生時代都遇到好的老師,王攀元老師是我初中的美術老師而楊乾鐘老師是我高中的美術老師。1968年,我剛好升高一,就如剛剛李欽賢老師所說,當時剛好開始施行「省辦高中」,在那之前的初中跟高中都是在同一間學校,後來因此政策而分開,所以當時高中從羅東初中遷移到現在羅高的現址,而我正是羅高的第一屆學生。那時剛好楊老師離開頭城來到羅東高中任教,我有幸被他教導一年,隔年他就被榮聘到國立藝專教書。在這一年當中他教我們美術課,讓我留下深厚的印象。楊老師上課時都穿著正式的西裝,不多話,不會跟學生閒聊。因為半年前,我初中三年級時,有兩個老師因為言論的關系,在白色恐怖的時代背景下,而被送到綠島服刑,直到蔣介石過世後才得以釋放出來,當時的羅東瀰漫著很大的壓力氛圍。

這次在宜蘭美術館欣賞他的畫作,加上剛剛聽到策展人的敘述後,得知在那個時空環境楊老師應該也是相當壓抑,不過他依舊非常認真從事教學工作。他對我的美術啟蒙有三: 第一是美感教育與視覺觀察,楊老師在上課時常帶領我們到戶外去寫生,教導我們從自然環境去觀察景色,如山的中景、近景、遠景等,及景色遠近帶來的色彩層次變化;第二是臨摹大師的畫,如指導我們臨摹藍蔭鼎的水彩畫,學習優秀的創作表現方法;第三是調色用筆的示範,老師帶我們出去寫生時,常當場示範講解,他示範時快速地落筆,水分跟筆觸掌握得很好。楊老師用很親切、質樸的態度從事美育,從他的身體力行中,能感受教學的熱情,是個會讓學生再三懷念的老師。雖然他只教導我一年的美術課,但對我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

楊老師對創作有著濃厚的求知慾,透過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我們可觀看到他除了融合現代藝術的印象派、立體派與野獸派外,還可在作品中看到某些很新的藝術形式,如西方的保羅·克利、康丁斯基、波洛克等藝術家的創作風格。雖然我不是讀美術系,但我從楊老師的美術教育得到成長的養份,做為他的學生我感到非常光榮,也很高興今天有機會,來跟大家分享這位在我求學過程中很重要的老師,謝謝。

林耀南 / 蘭陽美術學會理事長、宜蘭縣生活美學協會理事長


林耀南。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我跟楊老師的機緣是從頭城中學開始,我是初中最後一屆,當時楊老師教我們美術,因升學壓力,美術課上的很少,所以也沒有概念。後來我考上羅東高中,每天早上都要搭6點6分的火車到羅東上課,結果在車站遇上了楊老師,才知道老師也開始在羅東高中任教。當時我們的學生都要帶兩個便當,第一個便當是早餐,我們這些學生就邊吃邊聊天,而楊老師則坐在前面很安靜的看書,等我們吃完後,老師就面帶微笑過來說:「各位同學,頭城到羅東大約有1小時的車程,早上頭腦正好,要多看一點書」,楊老師總是用正向的角度、在重要的時候點化我們。

我讀羅東高中時,一開始也沒想要考美術系,但在三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因晚自習讀不下書,走出教室突然看到圖書館裡燈火通明,看見楊老師一人在指導50幾個學生畫圖,後來才知道他們都是要報考美術系的。若要考美術系只靠一個禮拜一節課是遠遠不夠的,故楊老師特別在晚上留下來加強指導,從晚上7點畫到快10點才結束,然後趕10點多的末班車回到頭城,隔天早上又繼續搭火車來羅東,就這樣一日復一日。後來我問楊老師,現在書讀不下去該怎麼辦,老師就鼓勵我來畫圖,那時已經是下學期的4月了,我很多都還不會,但在楊老師的細心教導下,一步步地往前邁進。到了6月份準備報考時,一開始我還沒打算報名美術系,楊老師就鼓勵我試看看,由於我的水彩還是不行,老師要我回到頭城後到他家上加強課。

當時除了我之外,還有頭城中學、蘭陽女中5、6個對美術有興趣的學生。為什麼學生都對楊老師特別感念?因為我們這群學生的家長都反對報考美術系,他們覺得藝術家不好找工作,所以都不支持,但是楊老師永遠都不會放棄我們,他除了幫忙報名,還親自帶著我們50幾個學生去臺北應考術科,連絡訂房,到了考場叮嚀注意事項,甚至在考試的前一天仍在爲我們複習,指導學生該如何面對考試。第一天第一堂考試是素描,我的運氣最差,分發到的位置與石膏像平行,光線打上去都是平面的,考完試後,楊老師就教我在之後水彩考試,運用塊面的畫法以得到高分,來彌補素描考不好的部分。我很幸運就因此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當時楊老師指導的學生有2個考上師大、2個考上文化大學,其他還有考上藝專、銘傳商專及實踐家專等,所以我們那一屆學生50幾個幾乎是全都上榜了。

所以是楊老師造就蘭陽的星空,他的子弟兵眾多而且很優秀,老師對我們所有學生來說,是我們的再造父母。在楊老師的告別式後,我們這群學生就一起討論是否能為他做些什麼?然後經過13年的籌備,在2012年的時候請楊老師的首席學生周澄教授當召集人,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頭城圖書館及李科永圖書館三個地方辦楊乾鐘巡迴展,並用籌措的經費成立楊乾鐘美學文化藝術基金會。當時是由楊樹仁老師一肩挑起,在頭城老街找一個營運的據點去推動文化美術的工作。

黃美連 / 兒童美術教師、繪畫與錄像創作


黃美連。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我要分享就讀羅東高中時與楊乾鐘老師的關係。在1970年代,我們家家戶戶的物質生活條件都不是非常好,而我們這些對美術有興趣的人若想要報考美術系,是需要到校外補習加強術科。然而,以當時的家境狀況,還有父母對美術的傳統觀念下,是不可能幫忙支付這筆學費。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對想學習美術的人來說,是非常苦惱的,而楊老師在羅東高中課後指導美術,可說給予了我們最大的鼓勵以及最大的幫助。

楊老師的為人非常的和善,每天都是笑笑的,非常和藹可親,所以我們繪畫一點壓力也沒有。記得每當第8堂課的時候,我們會到美術教室,楊老師會教導我們素描石膏像和水彩,同時我們也會花個5毛錢買一個山東饅頭,一半當點心,一邊吃一邊畫,因為那時的素描需要用饅頭擦拭修改,也因為這樣子,所以非常的快樂,因為楊老師實在是人太好了。到了高三,要北上考術科考試的時候,因為我是報考國立藝專,是在地的學長返校組團帶領我們去參加考試,所以沒有像林理事長那樣由楊老師統一帶隊去考場。也因為有學長這樣的照應,我們這群鄉下來的小孩在術科考試的時候,都取得很好的成績。那一年考上美術系或美工科的都非常的多,而我就考上國立藝專美工科。我能有現在這樣的成就,當然要非常感謝楊老師的奉獻,以及他的照顧。

五、提問與回應:

劉煥獻 / 臺北東之畫廊負責人:楊乾鐘與廖繼春畫《龜山島》的故事

我跟楊乾鐘老師有點像,先讀台北師範後進入師大,廖繼春教授也是我師大的老師,只不過楊老師比我早入學十多年。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廖繼春教授畫宜蘭龜山島的背景與故事。這幅《龜山島晨曦》是廖繼春教授於1965年時,在宜蘭畫的,之後在東之畫廊展出,身為畫廊的經營者會好奇每一張畫,想了解背後的故事,以及是在什麼地方取景。這張畫的地點是在頭城北關,我後來也特地跑到了北關,尋找畫面中的景色,拍攝了多張照片。這件作品的誕生,跟當時台灣的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聯,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灣由於軍事安全考量,不允許畫家到海邊或山地寫生,直到後來金門前線緊張,政府安排後方全民及企業團體,共組勞軍團前往慰勞三軍將士,師大藝術系在黃君璧系主任帶領下,全國大專院校師生組團,赴戰地宣慰前線戰士之辛勞。因為到前線勞軍之行,藝術家才開始探索戰地文化,解開封閉的海洋地理圖像。

楊老師在就讀師大期間與廖繼春教授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感情,畢業後依然與廖教授保持聯繫,1956年7月暑假,廖繼春教授受楊乾鐘老師之邀,到其故鄉宜蘭頭城住家附近北關岩岸,描繪海洋景色。我聽楊老師的兒子楊樹仁說:廖教授當時住在我家,一大早就出去畫龜山島。這件作品當時畫了好幾件,其中一件捐到金門,現典藏於金門縣文化局。1962年廖繼春教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前往美國訪問,進而受到西洋美術的洗禮,開啟了國際視野。1973年退休後,他重新將龜山島寫生之作,在畫室裡創作了兩件構圖相同色彩不一樣的經典傑作。三件作品相比,最早1956年《龜山島晨曦》的色彩比較沉重,而1973年的兩件《龜山島》色彩則轉為燦爛亮麗。而楊乾鐘老師由於受到了廖教授的影響,也畫了一些龜山島日出的油畫作品。

另外,楊老師畫的《向廖繼春教授致敬》,是2018年順天堂從美國捐652件畫作給國美館的其中一件,這件作品帶給我很大的感動,使我更了解楊乾鐘老師,身為師大優秀的畢業生,他放棄母校教職而回歸鄉里作育英才,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學生如:周澄、藍榮賢等,真是個很了不起的學長。

呂學偉 /桃園建築師: 談楊乾鐘老師在台北中國工專的美術課


呂學偉。圖/宜蘭美術館提供

1984年,我從國中畢業,因為家父從事建築業,就建議我讀五專的建築科,於是進入了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建築科就讀,當時建築科規定要讀6年,最後1年要實習,而一年級時則要學習素描、水彩及基本設計等基礎科目。而我就在1、2年級的素描課,受教於楊乾鐘老師。雖然小的時候因為父親喜愛收藏畫而認識許多藝術家,自己也喜歡塗塗鴉,不過第一次比較正式的藝術學習,是由楊老師開始,所以楊老師也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老師。老師教學很認真,不過也很嚴格,上課時會到處走動,叮嚀每位同學認真學習,每次走到我旁邊,我就很緊張,偶爾畫的不錯,他也會鼓勵我一下,讓我高興半天。

他常常在課堂上比喻畫素描如同練習跳高,一開始表現也許不好,透過持續地練習,就可以跳得更高,再練習就可以畫得更好,如此不斷地激勵同學。那時候年紀還很小,只有15、6歲,有時也會調皮不認真,老師也會教訓我們,不過大家都很敬重老師。楊老師是1925年出生,和我父親年齡相仿(1922),那一代人經歷日治時期的教育以及戰爭、社會動盪的洗禮,個性都十分堅毅,做事認真,楊老師對同學的真心教學,我感念在心。

五、結論

楊乾鐘老師兒媳-紀秀英女士謝詞

我公公確實是一個很愛整潔的人,他把書都整理得非常的整齊。在他的《自畫像》裡頭會看到他手裡握著一條手帕,是來看展覽的觀眾詢問,我才因此注意到,因為我嫁進楊家的時候,我公公已經快60歲了,他在家裡頭就不會拿手帕,只有出門在外的時候才會。後來得知,因為我公公覺得一個畫家最害怕的就是手冒汗,所以他常常會用手帕去擦手。

每天早上,他一定都會把書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畫室也是如此,其實剛剛看到的畫室,現在是我住的地方,原本宜蘭美術館想去拍照,但是因年代久遠,有的木板已經壞了,窗戶已經不再是木頭窗而變成鐵窗,還有漏水等問題,已無原本畫室的氛圍了。我公公的性情真的很好,當他的兒媳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對我發過脾氣,他知道我脾氣比較衝,都會很輕聲細語的跟我說話,我真的很感謝他,我相信他對待學生的方式跟對待我是一樣的。感謝各位這麼熱的天氣還前來參與,在這邊一起回憶我公公的點點滴滴,謝謝大家。

主持人-蘇振明教授結語

在疫情過後的炎熱夏天,感謝各位到宜蘭美術館參與楊乾鐘老師美展座談會。在座談會中我們分享了楊乾鐘的繪畫創作歷程和代表作,也聽到策展人、畫廊經營者與楊老師的學生群對他的懷念。這場多面向的座談會紀錄,將會在合辦單位的民報刊登,以感念楊乾鐘老師在宜蘭推動近代美術的用心和成果。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