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營建署今(10)日上午舉行「全國區域計畫」修正草案(下稱修正草案)北區公聽會,文史團體質疑修正草案對文化資產仍流於「單點式保存」,強調空間規劃最上位法規之「全國區域計畫」應作為全台各文史群聚區保存之指導原則,形塑台灣特色文史熱區之完整景觀,從「區域治理」視野,盤點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呼應現行草案發展「區域特色觀光」之目標。
台灣古蹟旅遊協會、好勁稻工作室等今天出席公聽會,指出修正草案於「城鄉發展」僅提及人口、住宅、都市階層、公共設施及產業等面向,忽略了城鄉特色發展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與歷史街區」層面;而在「區域性部門計畫」中,有關文化課題亦以新建硬體設施及國家風景區之檢討為主。
好勁稻工作室發言人郁良溎表示,計畫草案「計畫目標與發展策略」之目標「賡續劃設環境敏感地區,落實國土保育與管理」一項,應將「環境敏感地區」界定範圍,由現行草案援引文資法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文化景觀等類型,提升到「歷史街區」或「文化群聚區」之高度,如大稻埕歷史街區、新莊老街等,跳脫「文資法」與「都市計畫法」的單點式保存思維,發揮「全國區域計畫」區域治理積極功能。
台灣古蹟旅遊協會發起人林威廷強調,區域性文資保存,並非單靠地方政府都市計畫法即可進行,必須提升到「全國區域計畫」,由主管空間治理的內政部、主管觀光事務的交通部及主管文化資產的文化部之中央單位相互配合,方能發展「在地深度觀光」計畫、實現台灣對於「世界遺產」的夢想。
兩團體共同提出「台北市北投地區凱達格蘭及溫泉文史群聚軸線」、「高雄市城市歷史軸線」等思考案例,做為空間計畫最上位法源之「全國區域計畫」,應扮演盤點文史群聚區域之積極功能,將「文化景觀」提升至「區域」層級,更能妥善保存歷史記憶,實現區域性文資保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