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本閱讀漸趨式微的情況下,國人每人年平均閱讀量在1年內,竟從2本躍升為13.5本?文化部長龍應台今(13)日公布台灣圖書出版產業101年度調查報告,上述數字立刻遭出版業者強烈質疑,沒料到竟得到調查公司「只要部分翻閱都算」的答覆,與會者忍不住抨擊這樣的數字「一定是錯的!離市場太遠!」「數字應該更精準!」
文化部邀請出版產業人士進行系列座談,討論出版產業的現在與未來,延續新聞局時期慣例,兩年公布一次出版產業調查,調查顯示,101年台灣整體圖書出版業產值規模為352億元,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圖書販售,占77.5%,超過3000家出版社中,每年出版量超過4本的有737家,不過超過半數年營業額低於1千萬,屬於微型出版社。
去年3月底文化部在行政院會,提出台灣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報告時表示,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只看2本書,遠低於日本的8.4本、韓國10.8本、新加坡9.2本,行政院長江宜樺要求文化部與教育部合作提升閱讀風氣。
文化部今年特別將圖書閱讀與消費行為納入調查,但當文化部提出「101年12歲以上國人年平均閱讀13.5本書」時,台下的與會者立刻拿起紙筆計算,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率先質疑所謂13.5本超乎業界的想像和了解,讀者讀的是什麼書?是否包含教科書?
負責的聯合行銷公司坦承,因為將「部分翻閱」納入「閱讀」的定義,所以會有高估的情況,如以中位量來看,閱讀5本以上的人超過5成。連翻閱都算是「閱讀」?讓現場出版業者聽了都覺傻眼。
龍應台雖沒有再在這個題目上多說明,但過了好一會兒才發言的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忍不住再把這數字「說」了一頓,他說,一聽到13.5本就知道一定錯,因位離市場太遠,他認為這樣的閱讀行為調查,應該由同一機構持續執行,標準才能統一;數位出版聯盟祕書長張榮貴也質疑,如果每人年均閱讀數是13.5本,那麼一年就會有2億7000多本書被摸過,數字應該更精準些。
為監督文化部改善出版產業現況,作家及出版工作者在4月20日成立台灣出版自由陣線,並提出包含兩岸文化協議、服貿、出版產業發展的9大訴求,今日也到場的成員莊瑞琳嘲謔地說,文化部連翻閱都可以納入閱讀的定義了,「還能怎麼說呢?」
她抨擊今天的座談會有如文化部與出版業的大拜拜,只是讓龍應台提出政策性的宣示,對於出版工作者的工作條件等提問,不是避答就是軟性回應,台出陣將整合文化部出版系列三場座談會的內容後,可能改由台出陣辦座談會,邀龍應台針對業界關心的議題,一一進行實質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