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訪/「共生音樂節」幕後團隊:我們想打破同溫層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訪/「共生音樂節」幕後團隊:我們想打破同溫層

 2018-02-25 11:34
就讀於政大民族學系三年級的徐祥弼是今年共生音樂祭的總召。圖/李秉芳
就讀於政大民族學系三年級的徐祥弼是今年共生音樂祭的總召。圖/李秉芳

每年在228紀念日舉辦的共生音樂節今年邁入第六屆,今年的主題為「查無此人」,一改過的訴求方向,將重點聚焦於白色恐怖時期至今,因為轉型正義尚未能落實,一直都找不到「加害者」身上,本報專訪今年的總召,就讀於政大民族學系三年級的徐祥弼,請他分享今年共生音樂節的籌備幕後的心得,以及共生音樂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總召徐祥弼是第三年參加共生音樂節的籌備執行工作,過去兩次他都在「論述組」,擔任查找各種歷史資料並且書寫手冊、製作圖文懶人包的角色,這也是共生音樂節和其他音樂節十分不同的地方:「重視歷史教育及論述」,徐祥弼說明,整個工作團隊分為四個組別,負責規劃和執行整體活動,包括影展、講座和展覽的活動組;負責邀請樂團和處理舞台演出的的樂團組;負責所有周邊商品和宣傳品製作的美宣組;以及負責大量知識整理及傳遞的論述組,其中以活動組和論述組最多人,整個團隊約莫有40人左右。

徐祥弼說,參與的人大多都是學生或研究生,真的就是一群年輕人,也有少數熱心的社會人士,他強調,所有人都志工,從以前剛開辦時,要透過身邊的朋友同學去找人來幫忙做事,到現在第六屆,去年8月開放報名志工的表單後有超過上百人來填單報名,「應該也算是共生的進步吧!」,報名後再經過核心成員的面談和篩選,將所有報名者分入不同組別。

共生辦到現在走入第六屆,加上前期的影展、街區探訪等,已是國內最大的紀念228的活動,不過徐祥弼也坦言,經費對團隊來說,仍是個頭痛的問題,每年的活動總預算大約是100萬,除了部分透過群眾募資來籌募外,還是要靠許多團體組織幫忙,包括二二八紀念館和一些民間社團等,即使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志工,但他們堅持給前來演出的音樂團體合理的演出費,加上其他設備器材和文宣品印製等,因此每年籌資的壓力仍在。

另外一個困難和挑戰,則是「同溫層突破」的問題,徐祥弼說,他自己多年來關注轉型正義議題,因此身邊的同學朋友,還有團隊夥伴,也都是對轉型正義和歷史有一定認識和想法的人,然而走出這個社群之外,卻不見得如此,很多人也許不關心、也不想談這段過去,共生音樂節目標是去面對和接觸更廣泛的社會大眾,喚起社會對228事件的關注,因為唯有共同面對歷史,才有可能一起走向未來,但實際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

徐祥弼坦言,像是參加活動、群眾募資的人大多都集中在台北,活動也都在台北舉辦,他們雖然每年都希望能在228紀念日過後,讓活動能夠到其他縣市地區繼續延續下去,但以人力和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每年辦完音樂祭的前期宣傳和當天的主要活動後,要繼續維持團隊運作就很困難,比較是任務專案型的狀態,目前他們選擇的做法是和不同組織合作,像是這一屆的共生音樂節也和國家電影中心、紀錄片影展合作活動,以及一些台灣品牌像是五花鹽、有心咖啡等,舉辦小旅行、講座、音樂專場等,盼能透過從年輕世代的同溫層開始,慢慢往外擴散影響力。

徐祥弼也表示,今年還有一個重要的突破,是他們決定從教育著手,開始和國高中的老師合作,希望能讓轉型正義更深入台灣的教育當中,他們也以設計圖文懶人包經驗,規劃設計228歷史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的相關歷史教材、教案,希望能讓想要教授這段歷史的老師可以使用,徐祥弼說,共生音樂節也許一年最大的活動就只有一天,但透過教育讓轉型正義的議題能被下一代的接觸的,這是未來轉型正義工程能否成功推動的關鍵。

「共生」音樂節,顧名思義就是「未來如何共同生活」的想像,這群平均年齡恐怕不到25歲的年輕人,就這樣自發性組織起來,開始著手整理歷史資料,做各種活動,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70多年前的228事件,也許少了一些悲情,但更多的是他們對歷史的重視和對未來的關心,徐祥弼說,如果可以的話,他希望能一直做下去,串聯不同的人,創造更多對話的可能。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