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950.2.9美國「麥卡錫主義」風暴開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1950.2.9美國「麥卡錫主義」風暴開始

2017-02-09 08:06
美國1950年代的狂人參議員麥卡錫(如圖),其狂怪程度,不遜於當今的狂人總統川普。圖/Wiki Public Domain
美國1950年代的狂人參議員麥卡錫(如圖),其狂怪程度,不遜於當今的狂人總統川普。圖/Wiki Public Domain

白色恐怖是20世紀「紅白對抗賽」中,右翼獨裁國家以「反共」為名,實施恐怖統治、鎮壓異議分子的普遍現象。美國雖然是民主國家,但因為是右翼陣營龍頭,戰後又和蘇聯尖銳對峙,也染上「輕微」的白色恐怖。所謂輕微,是因為不像其他白色恐怖國家,有大量屠殺、監禁、勞改情形,不過也在美國政壇造成風暴。這場「美式白色恐怖」,以1950年代初期的麥卡錫主義作為代表;而麥卡錫主義的發端,則是1950年2月9日狂人參議員麥卡錫的一場聳動演講——在狂人總統川普當政的今天,研究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仍有其必要性。

狂人參議員麥卡錫

麥卡錫(Joseph McCarthy, 1908-1957)是愛爾蘭後裔、共和黨籍、威斯康辛州選出的參議員。1939年31歲時,當上該州最年輕的巡迴法官;但據說他效率低落,積壓案件,不受律師歡迎,而且判決常遭該州最高法院發回更審。1942年二戰期間,進入海軍陸戰隊服役,因誇大空中出勤次數,而獲得獎牌和勳章。戰後,1946年選上參議員,由於口才辯給,前三年給予選民不錯的印象;不過在國會,他被視為政治孤鳥。至於新聞界,則在一次對現任參議員的票選中,封他為「最糟的美國參議員」(the worst U.S. senator)。

也許是這個票選結果,刺激麥卡錫採取險招以拉抬聲勢。1950年2月9日,他在西維吉尼亞州惠靈市(Wheeling)針對共和黨婦女團體舉行的一場演講上,聲稱美國國務院已遭共產黨員滲透,「我握有一份205人的名單,他們是共產黨員,卻在國務院工作並且形塑官方政策」。後來他給杜魯門總統的電報中,卻改口說是57人,這57人也正式列入國會報告。

然而,不管是57人或205人,麥卡錫對消息來源始終交代不清——有人說,他是從國務院對眾多員工「安全調查」文件中,找一些評價較差者,加以誇大渲染。例如把「傾向共產主義者」,變造為「共產黨員」。雖然如此,他的放話卻投下震撼彈,因為當時冷戰進入高潮:1949年中國赤化、東西德分立、蘇聯原子彈試爆成功,帶給美國強大的威脅;而且執政黨是民主黨,共和黨的麥卡錫只花很低廉的成本,就可以大大打擊民主黨。

在國會的請求下,民主黨籍參議員泰丁斯(Millard Tydings)受命召集成立委員會,專案調查麥卡錫的指控,調查結果是:麥卡錫名單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共產黨員或傾共產主義者,並指出麥卡錫的指控是「欺騙和鬧劇」、「迷惑和分化美國民眾…遠超過共產黨所希求的效果」。但共和黨拒絕放棄修理民主黨的機會,也動員為麥卡錫護航,參議員傑納(William E. Jenner)就指控泰丁斯對「叛國陰謀」的「粉飾太平」為史上之最。民主黨不相信麥卡錫指控,共和黨不相信泰丁斯報告,在政爭衝突下,真相無從釐清。

薰衣草恐慌:同性戀者也遭波及

但事情並未落幕,麥卡錫仍到處開闢戰場,甚至抨擊民主黨政府是「叛國二十年」。1952年,麥卡錫連任成功,手段變本加厲,利用國會議員的尚方寶劍——調查權,進行數以百計的調查活動(僅僅1953年,就啟動600次調查),並召開多次聽證會、傳喚大量嫌疑人,逼問對方「你是不是共產黨員?」「你以前是不是共產黨員?」「你是否同情共產主義?」調查對象更擴及外交、軍事、影劇、藝文各領域。許多拒絕配合調查的嫌疑人和證人,被公開姓名甚至被解雇。

不只如此,麥卡錫還把同性戀者列為打擊對象,逼迫許多同性戀者檢舉「共諜」,如不服從,即威脅公布其姓名。麥卡錫此舉,是當時「薰衣草恐慌」(Lavender Scare)的一部分。這是美國1950年代和「恐共」現象同時存在的「恐同」現象,有許多同性戀者因為其性向而遭受名譽和工作上的損失。

獵巫風暴:卓別林、愛因斯坦都受害

麥卡錫打著「反共」的旗號,掀起全國「獵巫」熱潮。不僅參議院,連眾議院和政府機關,在反共的「政治正確」下,也主動或被動捲入「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語出《華盛頓郵報》的一則政治漫畫),對嫌疑者進行廣泛的調查和迫害。這些迫害,輕者恐嚇、威脅、監視,重者監禁、剝奪工作、損害名譽;最重的是羅森堡夫婦(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他們被控提供核武情報給蘇聯,而在1953年被處死刑。不過羅森堡案並非由麥卡錫主義引起,而是在獵巫的熱頭上犧牲,成為這場政治風暴的「唯二」死刑犯。本案是否冤案有待釐清,目前傾向認為丈夫Julius有罪(情節輕重另當別論),而妻子Ethel無辜。

麥卡錫主義風暴,究竟有多少受害者?迄無定論。根據一位專研這段歷史、被視為立場是「反反共產主義」的歷史學者史瑞克(Ellen Schrecker)統計,有數百人遭囚禁或驅逐出境,1萬至1.2萬人丟掉工作。許多知名人物,如科學家愛因斯坦、奧本海默、錢學森,音樂家伯恩斯坦、作家亞瑟米勒、導演奧森威爾斯、影星卓別林等都受波及——這還不包括許多作家的作品被列為禁書。

麥卡錫凶險的獵巫行動,導致他的聲名大起大落。極盛時,1954年1月蓋洛普的一場民調,顯示有5成美國民眾支持他,不支持的只有29%。但他的惡行惡狀和口無遮攔也引起強烈反彈,不到一年,1954年12月參議院即以65票對22票通過對麥卡錫的譴責,指其「表現與參議院道德不符,試圖污名參議院,阻礙參議院憲法流程,妨害其尊嚴,此等行為應予譴責」。1957年,麥卡錫疑似酗酒導致急性肝炎而死,享年49歲。

歷史回顧:美國確曾遭共諜大量滲透

文章最後,仍回到第一段的主題:美式白色恐怖。美國人稱為Red Scare,紅色恐慌。事實上,「紅色恐慌」和「麥卡錫主義」並不能劃上等號。紅色恐慌有兩期,第一期是1917-1920年,第二期是1947-1957年。麥卡錫主義是第二期恐慌的荒腔走板的變奏;或者可以說,麥卡錫主義將「紅色恐慌」變質成「白色恐怖」,真正具有「禍及無辜」的恐怖性。

至於「紅色恐慌」本身,並不能單純給予負評。因為二戰後,共諜大量滲透美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這段歷史事實,隨著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美、蘇部分機密檔案的出土(特別是維諾那計劃Venona project的解密),得到進一步證實。那是美國「國家安全」的真正危機,因此美國政府發動對共黨勢力(包括共諜、美國共產黨)的整肅,符合客觀情勢的需要——何況和白色恐怖國家相比,其手段仍是輕微的。

順便一提:美國國會議員原本擁有強大的調查權,拒絕配合調查的人往往會被解僱、起訴、判刑或罰鍰,但被麥卡錫濫用成災,損及國會聲譽。1957年以後,國會調查權已被限縮使用,再也不能亂揮亂砍。這段背景,也值得目前力倡「國會調查權」的台灣參考。

延伸閱讀:
Wiki: Joseph McCarthy
Wiki: McCarthyism
大紀元:理解真實的「麥卡錫主義」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