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中午,昭和天皇在前夜錄製的終戰詔書,從大大小小的放送頭緩緩唸出。尋常百姓固然聽不懂深奧難解的訓讀體,放送的玉音,仍舊像一道閃電,劈落在海內外台灣人的頭上。
日本國,或是說我國,戰敗投降了。
台灣人如何理解日本戰敗這件事呢?先把結論講在前面:不同世代、社會階層、政治主張的台灣人,在狗將去而豬未來的時候,心思各異,蠢蠢欲動,既不同床,更不要說做著同一個回歸祖國夢。總之,絕對不是「台灣人聽聞日本投降,一片歡欣鼓舞,齊心準備迎接祖國的到來」這種黨國版歷史神話故事。以下,就來看看幾種群體眼中的終戰。
跨越1895與1945的清國遺老遺嫗,已經不是第一次面臨政權交替。50年前,日軍在澳底登陸,勢如破竹一路南進,不到6個月的時間,就用槍砲寫下了鮮紅色的「全島悉予平定」,宣告日治時代的到來。
清國遺老面對終戰 恐怕不會更好
日軍是怎麼拿下台灣的,老嫗看在眼裡。然而,他們可能是對於終戰、對於回到中國的支配,心情最複雜,卻最不抱持熱情的一個世代。不論年少時有多麼不適應日本新政權,50年的時間,足夠讓痛苦被遺忘,足夠讓譴責政權的暴虐,轉向譴責自己被統治的命運。一言以蔽之,清國人已經變成清國奴了,唯一擺脫清國奴身份的機會,就是不再當個清國人,如果還有力氣,不妨學習做一個日本人。
政權轉移讓他們受苦,如果可以選擇,最好不要再來一次。所以,清國遺老一代,經常用一種「恐怕不會更好」的心態來面對終戰。又或者可以找到更合理的說法,把來自唐山的中國,想像成充滿土匪與盜賊的清代台灣社會的延續。於是,祖國就留下了不是那麼正面的第一印象,更不要說積極的喜迎新時代。
遺老們的孫子輩,大概在1920至1930年代初期誕生的小娃娃,我們稱之為戰爭期世代,或是日治第三代的終戰印象,就完全是另一個故事了。
日治出生新世代 在震盪時局中悵然
他們出生在日本統治的黃金年代,社會安定,經濟穩定成長,物質生活水準達到二戰前的最高峰。更重要的是,他們接受了完整的同化教育,內化了殖民者供給的心靈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作為一個人,就是作為日本人。他們更因為戰爭的到來,青春被迫在政治層面早熟,要在戰時皇民奉公的狂潮裡,證明自己比日本人還要日本人。
戰爭結束了,日本投降了,牽引著血肉脈動的心靈世界崩塌了。悵然若失,惶惶不知所以的戰爭期世代,還在等待回神的契機。而這個契機很快就到了,學生聯盟、三民主義青年團、新生活促進隊,還有各式各樣自發或是接受社會中堅領導的組織,即時接住了還在沸騰的血液。這群對公眾生活最熱切,對政治認同最敏感的愛國青年,馬上又投入下一個昂揚激盪的時刻。一年多後的二二八,二二八後中共地下黨的秘密抵抗,仍然可以見到日治第三代挺身而出,最後倒臥血泊的身影。
最後是夾在兩個世代之間,在終戰時正值壯年的一代。這一輩人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心情也最為分殊。佔據最多歷史版面,也最有社會影響力的中堅份子,他們對終戰抱持著謹慎的態度,一邊與殖民者磋商維持社會安定的默契,一邊也在思考如何保住自身擁有的一切。
中壯世代菁英 抱持謹慎態度看終戰
於是乎,八月中旬到九月初這段期間內,各地的菁英階層,多有密商台灣獨立以因應變局的舉動。一方面,這與乙末割台後,台灣仕紳鼓吹唐景崧建國以求自保的心態並無二致;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說是1930年代末期,早夭的台灣民族主義,在終戰後朝向台人治台的略試水溫。
然而現實是,八月二十四日,台灣總督安藤在見了林獻堂等人在內的「本島有力者」後,在報紙上公開禁絕了「本島獨立運動」,迅速撲滅了獨立之火。九月九日,林獻堂代表台灣人出席南京的受降典禮後,「光復」的消息在台灣社會逐漸傳開。可以想見的是,有力者已經確定,終戰只能是光復,還是積極投入迎接祖國的宣傳行列吧。
「臺灣光復致敬團」1946年前往上海、南京,返台前夕攝於上海機場;前排左三丘念台、左四林獻堂、右三葉榮鐘、右四陳逸松。圖/維基公有領域
同屬於中堅世代的,還有日治時期的左派運動者。他們對於重慶政府與紅軍的差異了然於心。面對變局,及早做好準備工作,還是最務實的一條路。包括台中的楊逵、謝雪紅,台北的王忠賢等人,都在號召30年代偃旗息鼓的同志再次重新組織。
往後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四腳仔」慢慢退出台灣社會,來自祖國的大員與軍隊,很快的讓「狗去豬來」之說不脛而走。在「迎接祖國」的一片呼聲中,終戰後的諸種心思,只能化做歷史的伏流四處逸散。
(系列完)
系列相關報導: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一】72週年,走出核爆陰影了嗎?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二】日本兵,中國兵,或是傭兵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三】惦記埋骨異鄉的台籍老兵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四】火鳳凰的浴火重生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五】臺灣人所經歷的二次大戰(上)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五】臺灣人所經歷的二次大戰(下)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六】和平的第一天 是喜?是憂?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七】戰爭——永遠沒有勝利的一方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八】死裡逃生的台籍日本兵戰爭記憶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九】日本人如何紀念八一五?
【終戰紀念日系列之十】1945年美軍計畫登陸臺灣